(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周凤文 吴 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间,位于辽宁本溪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游客不断,人们走进陈列馆瞻仰英雄事迹。在这里,历史不再停留于纸上的文字、墙上的照片,细节的挖掘、生动的讲解,让馆内的展品带着温度与重量,走入人心。
让历史在细节中醒来的密码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当这句镌刻在展墙上的《露营之歌》以立体音效裹挟着风雪声扑面而来时,来自湖北的游客李淑玲仿佛触碰到了抗联战士冻僵的指节,耳边回荡着雪夜密营里沉重的呼吸。
“大家请看这盏马灯,它曾是密营里的‘太阳’。”讲解员吴婷的声音在“艰苦岁月”展厅内静静流淌。她引导游客驻足于一盏锈迹斑斑、灯罩布满裂痕的马灯前,讲述它背后的故事:一次日军突袭中,抗联战士为保护携带重要情报的战友,毅然点燃这盏灯向相反方向狂奔,最终引开了敌人。在展厅微暗的灯光下,马灯泛着微黄的光晕映在观众脸上,也映照着那些在生死抉择中从未熄灭的信念。
当脚步移至“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场景复原区时,游客张莉莉感受到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逼真寒气穿透衣物;面前跳跃的“篝火”映红了脸庞,带来灼热的触感,她下意识地裹紧了外套。“以前读这句话只当是诗句,现在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刺骨的冷与灼人的热交织的生存极限。陈列馆的展陈太生动了。”参观后,张莉莉向朋友感叹道。
在抗联将领杨靖宇将军展区前,吴婷的声音低沉:“当残忍的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此时,背景屏幕上缓缓飘落虚拟的雪片,无声覆盖了将军最后的足迹。年近古稀的西安游客赖先生摘下眼镜擦拭着眼角。历史最沉痛的细节,此刻穿透时光,灼痛了每个观众的心。“好的讲解是将历史‘翻译’成今天人们心中能共鸣的情感密码。”吴婷对如何让观众“读懂”历史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忠诚与信仰”主题厅,讲解员引导观众对比两份特殊文件——泛黄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与崭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两者相隔80余年,但核心从未改变:人民至上,忠诚为魂。”沈阳市委党校教师王颖带领学员在此现场教学时说,“抗联战士在孤立无援时坚守阵地,正是对初心的最佳诠释。读懂这份坚守,才能理解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这个主题厅成为党性教育的活教材。
让历史“说话”的求新解码
“让历史真正被‘读懂’,核心是让它从静态叙事中活过来,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孙中华介绍,近年来,陈列馆始终注重展陈的灵活再现,让史料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成为一条条直通心灵的路径。“我们在内容建设上精耕细作,把内容作为根基,将大量珍贵的文物、档案和口述史料充实到展陈中。在形式创新上,陈列馆运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有更深刻的感悟。”
游客李刚赢在体验馆内的VR抗联密营后说:“戴上设备,我仿佛瞬间‘穿越’到1936年的深山老林,风雪扑面而来,耳边是战友压低声音的部署,眼前是亲手搭建的简易窝棚,甚至能‘触摸’到冻硬的窝窝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为这段岁月的一员。
孙中华介绍,近年来陈列馆进一步寻找、挖掘东北抗联史料,精心布展,例如,新发现的数封抗联战士家书原件,泛黄信纸上朴素的字句——“妈,别惦念,等把鬼子打跑了,儿子就回家给您养老。”让家国情怀有了最具体的血肉依托。“我们要求讲解员讲解时要严谨、科学、正视,同时将历史档案中沉默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
陈列馆的英文解说词由中外学者共同打磨,着重突出抗联斗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坐标意义。美国留学生艾米丽在观看“跨国营救”展项(展示朝鲜、苏联等国际力量支援抗联的史实)后感慨:原来人类在黑暗时刻的互助如此动人。这种跨越国界的情谊,使抗联精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注脚。
在馆内特别开辟的“抗联生存挑战区”,一群中学生正在体验“抗联一日”。他们用粗布包裹冻土豆模拟抗联战士的餐食,在人工降雪环境下尝试钻木取火。来自沈阳126中学的李明轩搓着冻红的双手说:“课本上说抗联艰苦,但直到我半小时都点不着火时,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火烤胸前暖’的珍贵。这种冷到骨头里的体验,比文字更让我记住历史的分量。”
从“看见”到“读懂”的传承密码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读懂”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孙中华分享了一组数据:近年来,依托创新的展陈手段和深度讲解,特别是研学旅游的深入开展,青少年观众占比显著提升至45%,互动留言区里,“震撼”“泪目”“英雄不朽”“吾辈当自强”成为高频词。一位中学生在触摸屏上写下的感言格外醒目,他说:“以前觉得英雄离我很远,今天才知道,他们也曾是怕冷怕饿的普通人,却选择了最难的路。”
本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胡永莉介绍,今年以来,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作为本溪市红色旅游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打卡。陈列馆不仅是历史的保管者,更是精神的孵化器,让抗联精神从静态的历史空间,流入动态的社会生活血脉。比如,本溪市第十二中学组建“抗联小剧团”到社区巡演,绘制《抗联后勤图》研究雪地生存科学,更用大数据分析抗联行军路线中的地理智慧。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当孩子们探索抗联战士如何用桦树皮代替纱布止血,如何通过观察狍子足迹避开沼泽时,历史智慧已转化为探究精神。”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以“新内容”的深度、新形式的冲击、新讲解的温度,破解“读懂”的密码。当00后少年在密营体验课中理解生存的尊严,历史不再以沉默的铅字存在。当一封家书唤醒沉睡的血脉记忆——历史便完成了从知识到信念的深刻传递。
“读懂”是触摸到那盏马灯余温时的战栗,是风雪体验中生理极限引发的灵魂共鸣,更是将“火烤胸前暖”的精神火种,接续为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不灭心焰。孙中华介绍,下一步,陈列馆将深入挖掘展陈内涵,创新手段,提升服务,更好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