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熟悉的旋律响起,年近百岁的刘延玲仿佛回到了在延安中学参加大生产支援抗战的时候,眼中闪着光。
时光格外偏爱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她行动依旧利落,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拉起记者的手,老人将往事娓娓道来。
1925年10月7日,刘延玲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寺沟村一个革命家庭里。父亲刘绍绪和母亲霍雨佳都是老革命,《吴堡大事记》里还记载着她父亲1935年1月20日当选吴堡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委员一事。
刘延玲是1939年到延安的,她是他们家第三批来到延安的。1936年,父亲刘绍绪跟着毛主席到了延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1938年,母亲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抵达延安。刘延玲到了延安插班就读于陕西省绥德县延安保育小学二年级,到1944年进入延安中学学习。
“虽然到了延安,可和父亲见面的机会依旧很少,差不多半年才能见一次。”刘延玲回忆,那时候抗日战争打得激烈,虽然一直在求学,但是她和同学们也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
“女同学纺线、织毛衣,做手工活,男同学下地种田,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支援前线,保障后勤。”刘延玲说,《军民大生产》的歌曲,真实反映了当年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场景,“活灵活现,当时的军民,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劳动,大家都想为抗战贡献一份力量!”
因为一直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和抗战相关的宣传活动,表现良好的刘延玲在1945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学校都沸腾了,我们无比激动,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我们还在学校贴标语、喊口号。”刘延玲回忆,“一直到晚上,大家都是笑着、乐着,庆祝着!”
虽然没有真正上过抗战前线,但是在父辈们的影响下,抗战精神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她心中。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刘延玲所在的延安中学与边区卫生学校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第四后方医院,也就是后来的第四野战医院。“当时我正面临毕业,毅然响应党的号召,选择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卫生兵。”刘延玲记得,当时他们学校在山上,山下是边区卫生学校,有医护人员给他们讲课、培训。“前方打仗,大量伤兵被送往医院,我们和大夫一起给伤员处理伤口、上药,抢救,然后再转送到后方医院。”
后来,刘延玲前往华北白求恩医科大学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并于1952年到空军总医院门诊部眼科工作,其间还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鸭绿江畔为即将赴朝的战士体检,并提供医疗服务。
1956年,刘延玲转业到北京铁路总医院眼科工作。虽然脱下了军装,可是刘延玲始终不改军人本色。1970年,她克服家中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的个人困难,积极参与援建坦桑尼亚铁路的工作,在坦桑尼亚达雷斯萨达姆中心医院工作了两年,为援建官兵和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在几十年的工作时间里,刘延玲只涨过一回工资,还只涨了半级。并非她表现不出色,而是她屡屡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更困难的同事。
1984年,刘延玲轮换到北京铁路医院东华门门诊部工作,也就是现在的羊坊店医院,直到1986年离休。时光荏苒,如今年近百岁的刘延玲仍经常读报了解国内外大事,赶上天气好时也会下楼遛遛弯儿,还爱侍弄花草。她说:“我是幸运的,能够代替我的父辈和战友们感受这盛世,更要感谢他们,前赴后继地创造这盛世!”
下一篇: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