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上的战歌,嘹亮又激昂
创始人
2025-07-17 05:30:19
0

  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这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记者 张向阳 济南报道

  清风拂绿水,微山湖上波光粼粼,荷花摇曳,莲叶田田。微山岛上,矗立着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凝视这座生动的丰碑,思绪被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耳边又传来熟悉的歌声:“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飞翔在铁道上的不朽传奇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从1943年开始,著名作家刘知侠经过10年时间反复深入生活,写出了闻名遐迩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由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领导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敌人,抢夺敌人物资武装自己,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牵制敌人兵力,给当地的日寇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被老百姓称为“飞虎队”。

  《铁道游击队》真实再现了鲁南军民铁轨上的抗战历史,1938年,日军占领枣庄,为了掠夺这里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控制铁路交通枢纽,日寇驻扎了重兵,对当地抗日军民实施“扫荡”和封锁。勇敢的齐鲁儿女不畏强暴,在洪振海、刘金山等人带领下,一支由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穷苦农民、小摊贩等组成的抗日队伍——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像一把钢刀插入敌胸膛,屡屡切断敌人的运输“动脉”。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劫票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以津浦线、临枣支线等长达百余里的铁道线为阵地,与日伪军展开7年的殊死搏斗。

  在《铁道游击队》的后记中,刘知侠说:“《铁道游击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出的。”这部小说书写了真实的抗战传奇,生动描绘了飞车夺机枪、血染洋行、夜袭临城、巧截布车、拆炮楼等惊险曲折的情节;刻画了刘洪、李正、王强、芳林嫂、小坡、鲁汉、彭亮、林忠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红色经典。1956年,《铁道游击队》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为同名电影,由刘知侠亲自担任编剧,让铁道游击队的抗日英雄事迹名扬四海,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也陆续播映。截至2015年,《铁道游击队》已发行400万册左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计印发3600余万册,是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的现实题材作品;以铁道游击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已经超过12部。这部小说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多国文字发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

  电影中的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陈景熹领唱,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其浓郁的山东地方民歌色彩,抒情而又铿锵的节奏,深受大家喜爱,是当代中国电影插曲的代表作之一。笔者就曾看过几十遍电影《铁道游击队》,家中多个版本的连环画和小说也被翻阅许多遍,那些传奇故事深深定格在脑海中,生动鲜活的影像时常浮现在眼前,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烽火淬炼出精彩文字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1918年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1938年3月,20岁的刘知侠作为一名进步的爱国青年,抱着满腔抗日热情到延安参加了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冬,随抗大一分校东迁到沂蒙山区,多才多艺的刘知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1941年冬,日军集中5万兵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刘知侠带领文工团的一支分队两次突围,终于胜利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因为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山东省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济南市文联主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文学》主编等职务。   1943年夏天,刘知侠作为《山东文化》的副主编,参加了山东军区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与这支战斗在铁路上的队伍结下不解之缘,他初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徐广田,还结识了游击队政委杜季伟,采访了他们的战斗经历,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于是产生将战士们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的念头。

  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临城和微山湖等地,跟随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与游击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大量真实、鲜活的创作素材。刘知侠目睹战士们如何冒险扒上飞快的列车,冒着枪林弹雨同敌人展开战斗。光采访记录材料,刘知侠就记了满满两大本。

  刘知侠熟悉铁路上的生活,他从小生长在铁道边,每天都能看到火车从村边经过,父亲又在铁路道班房里做工,他在文章中回忆:“自小生长在河南北部铁路边,铁路从村边经过,听惯了列车在铁轨上运行的轧轧声,小时候也曾和一群穷苦的孩子到车站上捡煤核,学会了爬车的技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他对铁道游击队员的战斗细节描述得格外生动细腻,像小说第二章中描写了刘洪在火车疾驰时攀爬列车搞机枪的惊险场景:“下边是车轮和铁轨摩擦的刺耳的声音。只要他一松手,风会立刻把他卷进车底,压成肉泥——甩到车外也会甩成肉饼。他拼命扒着,头上的汗在哗哗地流,他咬紧了牙根支持着。”对极端危险环境下的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既体现了对敌斗争的坚强意志,也通过对生理极限的挑战强化了故事的张力。 

  刘知侠笔下的英雄人物是对真实人物事迹的提炼与融合,小说《铁道游击队》中大队长刘洪的原型就是洪振海和他的继任者刘金山,政委李正也能够找到原型人物——杜季伟、文立正、张洪仪等多位铁道游击队的政委,副大队长王强的原型是王志胜,女英雄“芳林嫂”原型是刘桂卿、黄学英、郝贞,沉稳多谋的张司令是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这也说明铁道游击队英雄辈出,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值得铭记。

同一阵线上的生死知己

  游击队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

刘知侠走遍了湖边和铁路沿线,寻访了游击队员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曾在姜集附近运河边的一块小高地上,伫立良久,听游击队员叙述一次难忘的战斗,当时他们在这里隔着狭窄的运河,与一小队日本鬼子在进行血战,这队鬼子几乎全部被他们歼灭,可是另外两路鬼子迅速地扑过来。“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们最最心爱的大队长洪振海在这个高地上牺牲了。我俯视着洒了老洪鲜血的这块土地,枯黄的草丛下边已冒出嫩芽。我站在那里,久久不能平静。”刘知侠在回忆中写道。

  1941年12月初的一个深夜,日伪军突然出动1000多人,分两路包围了铁道游击队驻地——黄埠庄村。敌众我寡,大队长洪振海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向蜂拥而上的敌人射击。在掩护战友突围时,他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32岁。资料显示,铁道游击队先后有1任大队长、3任政委、150余名队员血洒鲁南大地,壮烈牺牲。

  虽与洪振海天人永隔,但凭着这份战斗中形成的默契,刘知侠依然与继任大队长刘金山,政委张洪仪,副大队长王志胜等成了好友,还光荣地成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日军投降时,刘金山把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的配枪当作礼物送给了刘知侠。

  铁道游击队曾经两袭洋行,共取得消灭日军15名、重伤一名的战果,其中多名是军官。刘知侠跟随副大队长王志胜到火车站南边去看血染洋行的旧址,仔细察看队员们挖洞的墙壁,详细询问进入洋行后的行动线路以及分头冲进各屋的战斗动作,甚至连鬼子三掌柜如何在地上裹着被子打滚,导致王志胜开枪没有击中他要害等细节都问得清清楚楚。多年以后,刘知侠对自己的采访过程依旧历历在目,“到临枣支线的五孔桥,采访打票车的战斗经过;到津浦干线,悄悄地进入古井村,了解游击队员潜伏在这里,击毙鬼子特务队长冈村和痛歼敌特务队的情景;到沙沟和韩庄之间那段铁路弯道,了解他们怎样把布车从列车下摘下来,解决主力部队冬衣匮乏的问题……”

十年磨剑霜刃始成

  从1943年英模大会上与游击队员首次相见,到完成《铁道游击队》的创作,刘知侠用了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其实早在1948年,刘知侠已经完成《铁道游击队》的提纲,准备动笔写作,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不得不暂时停下创作,作为《前线报》特派记者,随军参加淮海战役,在战场上采写通讯报道。

  有一件事曾深深触动了刘知侠,他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在这一次新年会餐席上,他们却都沉默着喝闷酒。他们隔着酒桌,望着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眼里就注满了泪水。哪怕在最欢乐的时候,一提到已牺牲的同志和战友,他们就会痛哭流涕。当时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胜利来到了,可是这胜利是多少抗日军民的血泪换来的啊!

  就是在这次会餐的筵席上,为了悼念死者,游击队员们有了两个提议:一个是将来革命胜利后,建议在微山湖建一个纪念碑;再一个就是希望刘知侠把他们的战斗事迹写成一本书。第二次采访结束以后,刘知侠更深切地感受到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创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愿望,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觉得不完成这一任务,就对不起他们和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牺牲了的战友。”

  1952年,已在山东文联任职的刘知侠,才重启《铁道游击队》的创作。写作之前,他再次去鲁南,寻访铁道游击队当年的战场、采访铁道游击队员和百姓,他再次来到微山湖,登上微山岛,重温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从鲁南回来后,刘知侠就开始着手创作,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惊心动魄的抗战小说。

  1954年,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一经出版,就引起强烈反响,很快就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在这本书中,刘知侠恪守现实主义的原则,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进行创作。他采取传统叙事策略,继承章回体小说“设悬念、重巧合、强动作”的美学传统,将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经历转化成一系列充满戏剧化的传奇叙事,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质朴通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读者。曲折惊险的故事、悬念迭起的叙事、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抗日烽火画卷。

  车轮滚滚,汽笛声声,《铁道游击队》记录了用铁血铸就的红色传奇,见证了民族崛起的历程;那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凝聚成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照亮一代代人的奋进之路。

         (策划 李康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伊拉克总理下令:彻查 伊拉克超市火灾已致61死,伊总理下令彻查,最新细节披露当地时间17日上午,伊拉克内政部发表声明称,发...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非异氰酸酯聚... (来源:链塑网)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款新型聚合物PHOx,这种不含异氰酸酯的热塑性聚氨...
四川:“新三样”产品产量持续扩... 转自:财联社【四川:“新三样”产品产量持续扩大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过2024全年】财联社7月1...
县城没有即时零售 文|听筒Tech陈珂 编辑 | 饶 言在一二线城市打得热火朝天的即时零售,在广袤的下沉市场,一片寂静...
关于4s店双十一活动方案范文 ...  4s双十一活动方案(一)  “虽然你没有车也没有房,但是我不是物质的女人,只是我喜欢红色,你喜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