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后人在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参观。文金伟/供图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展出的呈报救护委员会拟迁贵阳文件 (贵州省档案馆藏) 。
杨永楦(右6)在沙盘前向大家介绍那段烽火岁月。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殉难员工纪念碑。
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展陈一角。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后人捐献的旧物。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董容语 文/图
在贵阳层峦叠翠的“黔南首关”——图云关,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前的鲜花常新。这里,曾是全国抗战救护体系的“心脏”。历经80余载风雨洗礼,人道主义精神的脉搏依然在此跳动,化作一座守望历史的精神灯塔。
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间,这片扼守黔中咽喉的山岭,汇聚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陆军第167后方医院、美军第27野战医院等机构。彼时的图云关,不仅是战时中国救护体系的中枢,更是全国最大的医学中心与军医培训基地,成为支撑前线浴血奋战的“生命补给线”。
三千多名中国医护人员与数十位外籍专家在此集结。他们超越党派、宗教、国籍与肤色的藩篱,坚守着人道主义的八条救护信念。他们大多数人从图云关出发,奔赴炮火连天的前线,在血与火中用手术刀、绷带和药品构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血肉长城”。
如今,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英雄群像、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等共同组成了图云关的纪念地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
历史记忆:
烽火岁月中的生命方舟
1983年9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图云关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在图云关建“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2005年,作为原救护总队卫训所工作人员杨锡寿的女儿,杨永楦选择图云关的抗战救护史作为调研课题,成为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的历史探寻者。
近日,在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杨永楦站在沙盘前,指着还原的房子、山脉和道路为参观者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1939年2月,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从武汉、长沙穿越战火,抵达贵阳图云关,在此扎根直至抗战胜利。期间,救护总队在此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战地救护指挥、医务执行、业务派出、培训及后勤保障机构协同运作,队伍也从组建初期的37支救护队扩展到178支,鼎盛时有3420名工作人员、200辆救护车。
来自英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等9个国家的37名医疗志愿者被统称为“西班牙大夫” ——他们都曾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多为共产党员,初衷是像白求恩一样直接参加战地救护。为融入中国,他们取了中文名:傅拉都、白乐夫、柯芝兰、甘扬道……他们扎根图云关整整六年。
图云关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成为医学人才的摇篮。该训练所采用“实习为主、讲授为辅” 的速成模式,三个月就能培训出能上前线的医护人员。据统计,训练所连同5个分所共培训医护人员超2万人,远超当时国内任何医学院校。
参观中,杨永楦指着图云关中华红十字救护总队旧址还原沙盘中的篮球场介绍,那里战时有八对夫妻举行集体婚礼;园林路边的二层小楼被称为“马来亚楼”,曾是林可胜的住所。
1939年至1945年间,图云关创造了惊人的救援成就:实施手术近20万次、骨折复位3.5万余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民450余万人次,预防接种460余万人次。
红色往事:
救护总队的中共党支部
在贵阳抗战救护的历史中,位于城郊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市中心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往事。
渊源始于武汉。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创始人林可胜博士在武汉期间,结识了后任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的袁超俊。
1938年夏,在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指示下,隶属于中共长沙市委北区委员会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特别党支部在长沙成立,由郭绍兴担任书记,这是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支部。后来,周恩来同志在将特别党支部的直接领导关系交给袁超俊时特别强调:“红十字会知识分子多,爱国华侨多,要做好统战工作,任务很重,要领导好。”
1939年春,救护总队迁至贵阳图云关。搬迁刚一结束,支部书记郭绍兴即持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组织介绍信找到袁超俊,接转了党的组织关系,并汇报了特支工作及党员发展情况。同年春夏之交,袁超俊以在图云关167医院治病为掩护,秘密主持召开了救护总队党员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支部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党的组织建设。
1939年冬,经袁超俊的沟通,林可胜同意向八路军捐赠一批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林可胜还亲自安排车辆将这些物资运送至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在图云关这片热土上,曾活跃着许多著名的共产党员,如后来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章文晋、曾任北京医院院长的计苏华等。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也是隐蔽战线的战士。
如今,在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内的人物厅,有8000余名中外救护队员名单铭刻在电脑名录里。驻足于此,杨永楦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其中许多人:如新中国首任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胡兰生,抗美援朝外科大队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倪葆春,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汤蠡舟等等。
十年蝶变:
从历史记忆到精神地标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80周年的十年里,图云关不断发生着变化。
2015年8月30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图云关森林公园举行。活动现场,各界人士敬献鲜花、祭奠英烈,这一天意义非凡。杨永楦记得,近70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后人齐聚于此。父辈共同的战斗经历让他们彼此相认,这份跨越时空的连接,也为日后纪念馆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文物捐赠基础。
杨永楦坦言,她对图云关历史价值的深刻认识始于55岁之后。“过去只模糊记得父母在此行医,常听他们提起林可胜、周寿恺、荣独山等名字,还有那些并肩作战的外国医生。”直到2005年遇见周寿恺教授之女周菡,共同的历史使命感促使她决心发掘这段尘封往事。在杨永楦的积极倡议和奔走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于2013年在图云关森林公园庄严落成。
经贵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同申报,2017年,国家批准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杨永楦作为纪念园建设和展陈组专家,日夜搜集整理资料,后在贵阳市政协文史委的支持下,出版“图云关抗战救护”文史资料,并且征集到来自美国、匈牙利、台湾等地的纪念品,极大丰富了纪念馆的藏品,提升了图云关的影响力。
2022年初,“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建成开放,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2025年3月,电影《图云关》杀青;5月8日,在第78个“世界红十字日”到来之际,主题曲《爱与和平》(女声版)发布,在纪念“世界红十字日”的同时,也向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人致敬。
十年间,纪念园园区总用地面积达3公顷,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计保留了历史原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林可胜住所、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高田宜墓等历史遗迹被精心保护,新建了纪念馆、史诗墙、追思园、殉职员工纪念碑(复原)等设施。
其中,纪念馆作为核心建筑,总面积2500平方米,设三个展厅,通过运用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示了救护总队和卫训所在抗战岁月中的杰出贡献。馆藏抗战时不远万里从美国运送来的“奎宁”“盘宁西林”原装药品,林可胜的遗物,以及《战时卫生工作规程》等珍贵史料。
2023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十年间,这段历史的光芒在书本中闪耀:《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实录》《在血与火中穿行》《国际援华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937-1945)》《图云关抗战救护》《国殇:抗战时期的红十字医疗救护》等著作发布。
国家认证的档案文献、庄严肃穆的纪念空间、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十年耕耘,图云关守护并传递着那份穿越烽火的博爱与担当。
全球回响:
跨越山海的历史追寻
图云关的历史价值,早已跨越时空,成为全球各界人士共同发掘和追寻的共同记忆。
1987年,贵阳市政协编辑出版《文史资料·第22辑》,收录十九篇抗战亲历者的“三亲史料”,其中杨锡寿所撰《回忆周寿恺主任》,更在18年后成为其女杨永楦与周寿恺之女周菡相识、共同追寻父辈足迹的重要契机。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图云关经历了从遗址、纪念碑到纪念馆的三重蜕变。近二十年间,杨永楦成为守护这段历史的关键人物。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她无数次踏足图云关,向老居民探询往事,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2019年8月20日,正值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筹备之际,一场意义深远的展陈物品捐赠仪式在图云关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护总队队员后人齐聚于此——林可胜外孙女捐赠了林可胜的荣誉纪念品、杨永楦捐出父亲杨锡寿使用过的樟木箱、樊开淑捐出父亲樊哲松的随身医药救护箱、汤蠡舟之子汤章城捐赠了珍贵的红十字救护总队印章、刘新民捐出父亲刘恭人的军大衣、匈牙利医生沈恩之子从布鲁塞尔带来父亲的军装和护照……
坚实的本土档案是历史追寻的基础。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藏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档案共计4098卷,是目前发现的体量最为庞大、内容最为系统的救护总队抗战救护档案史料。这批档案还原了抗战时期战地救护工作的历史面貌,为还原历史提供了依据。不过,仍有大量影片、音频、文字资料散落海外,呼唤着全球性的追寻。
2025年5月27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贵州赴美访问团小心翼翼地翻阅着尘封80年的档案,留存在这里的史料详细记录了国际援华医疗队在物资、经费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情况。这次跨洋寻档行动,揭开了抗战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国际合作篇章。资料显示,来自14个国家的48位外籍医务工作者曾加入救护总队。德国共产党员白乐夫曾与奥地利医生严斐德、捷克医生纪瑞德一起乘坐货轮,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旅程抵达中国。
如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已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和贵州省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据贵阳红十字会统计,截至2025年4月,纪念园参观人次已突破30万。
(《全国抗战救护体系的“心脏”》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