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记者从上海评弹团获悉,7月17日,上海评弹团年度重点剧目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正式建组,汇聚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姜啸博、陶莺芸、陆嘉玮、王承、姚依依等演员。《烽火书魂》将于9月中旬在兰心大戏院首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烽火书魂》聚焦抗战爆发后的上海,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挽救江南古籍的故事,以郑振铎和日寇争夺嘉业堂藏书故事为核心,通过评弹特有的“说噱弹唱”展现那一代文人“狂胪文献耗中年”的高尚情操,生动刻画郑振铎、张元济、高君箴等文化先贤形象。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成为抗日战争重要战场。日本侵略者不仅肆意掠夺中国土地上的矿产、人口、货物等经济资源,还把目光投向蜚声海内外的江南藏书楼。明清以来,江南文风鼎盛,学者以筑藏书楼为毕生志业,涌现湖州皕宋楼、南浔嘉业堂、宁波天一阁、常熟铁琴铜剑楼与杭州八千卷楼等著名藏书楼。在抗战期间,江南藏书家皆遭遇困境,不得不将视若珍宝的古籍藏书发卖,遭到日本与欧美文物贩子的觊觎。
值此危难之际,暨南大学教授郑振铎,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光华大学创办人张寿镛,暨南大学校长、历史学家何炳松,中法大学教授张凤举在1940年组建文献保存同志会,上书政府教育部,以中央图书馆经费为基础,为国家秘密收购江南藏书家散佚的珍贵典籍。
在敌人的铁蹄下行赓续中华文脉之举,郑振铎等人面临着巨大困难。在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分工中,郑振铎的任务最重,他以为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购书的名义,主持接洽采购工作,每日和各路书商书贩洽谈博弈,以尽可能节省的资金收购更多善本珍本。与此同时,他不断被骚扰、跟踪、威胁,不得不离家独居,承受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在两年多时间里,他累计收购了嘉业堂、艺风堂、群碧楼、适园藏书楼等4864部善本古籍(约4.8万册),包括宋元刊本300余种及历代孤本。
这些善本被收购后转移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又在日军侵占香港时被掠夺。抗战胜利后,又是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张凤举参加教育部特别代表团赴日追回被劫古籍,终于保住了江南文脉,华夏书魂。
文献保存同志会为国聚书之举乃是秘密行事,功成之后依然守口如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为人所知,而那时他们其中多位已经不在人世。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多年前,文献保存同志会为国所聚的是江南各地藏书,而今天《烽火书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创作团队,编剧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许静波教授,唱词则由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的杜竹敏撰写,这两位青年作家都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博士,一个历史系、一个文学系,为这部中篇评弹增加历史的厚度与文学的深度。
原标题:《一曲《烽火书魂》,钩沉起80年前江南古籍保卫战》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