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
转自: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今年以来,甘肃成县纸坊镇以“三大行动”为抓手,以“双千惠民”工程为切入点,敏锐捕捉、精准对接县内各类在建项目资源,巧妙布局、统筹推进,将“双千惠民”工程(中药材晾晒场及其附属道路硬化)与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的在建项目深度捆绑、组合实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建设合力,全面完成99782平方米中药材晾晒场及附属道路硬化,惠及农户近千户。不仅有效破解了困扰群众多年的中药材晾晒难、出行难问题,更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体跃升与乡风文明的持续向好。
突出系统谋划,打好政策组合“主动仗”
成县纸坊镇立足镇情,将解决民生痛点与对接上级项目紧密结合,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在谋划“双千惠民”工程初期,镇党委即组织专班,全面梳理摸排各村在建和拟申报项目信息。针对正在实施县农业农场局高标准农田产业路项目、县财政局道路硬化项目等情况,精准研判项目间的空间关联和功能互补性。科学决策,优先引导、重点动员这些项目周边的农户同步实施“双千惠民”工程,将入户路、庭院硬化与产业路、主村道等公共设施建设一体规划、连片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核心症结(道路泥泞、晾晒场地不足、环境脏乱差),镇党委明确“政府补助+支部谋划+群众投资投劳”的“双千惠民”实施方案。关键在于以在建项目为“锚点”和“催化剂”。比如在邵坪村,村党支部积极宣传:产业路修好了,再把入户路和晾晒场硬化好,药材运输和晾晒效率将倍增,极大激发了沿线农户参与“双千惠民”的热情。
积极争取成县县委县政府支持,落实“双千惠民”专项补助资金23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在建项目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预期和示范效应,如大营村利用社会捐助水泥砂石料、自筹资金将原先玄湾社旧戏楼及闲置荒芜土晾场进行了硬化、绿化,提升周边环境价值,增强了村民对家园建设的信心,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撬动村民自筹资金14余万元,成功破解资金瓶颈。
图为组织群众对乡间公路进行整修 董康平摄发动协同共建,凝聚资源整合“向心力”
纸坊镇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并引导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政策组合带来的“乘数效应”。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各村党支部召开板凳会、田间会时,重点讲解政策组合的实惠。如向群众说明:村组道路、产业路硬化是“主动脉”,“双千惠民”的晾晒场和入户路是“毛细血管”和“家门口的车间”,同步建好,整个片区立马大变样。这种直观的蓝图有效转变了“等靠要”思想。
倡导“伙子联建”模式,乡邻互帮互助投工投劳。特别是在项目组合实施的区域,形成规模效应,材料运输、施工组织更集约高效,显著降低了户均建设成本。劳动力充足的家庭主动帮助老弱病残户,邻里关系在共同建设中更加和谐。
引导农户在实施“双千惠民”时,主动对接、融入周边在建项目的标准和风格。在农户硬化庭院和入户路时,村党支部协调使其标高、边沟等与在建项目硬化的主村道顺畅衔接;避险广场周边的农户硬化,也考虑了与广场环境的协调性,实现了从“点上美”到“连片美”的升级。
图为路面硬化直通群众家门口 赵冬冬摄聚焦整体跃升,打造宜居宜业“新画卷”
纸坊镇以“双千惠民”+项目组合为强大引擎,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全域提升。核心在于“连接”与“贯通”。一方面,组织村社干部、党员群众,利用配发水泥,将农户实施完“双千惠民”后遗留的“梗塞路、断头路”与邵坪的高标准产业路、大营的新硬化主村道等连片贯通,真正实现“社社通、户户连”。同时扎实开展农村公路养护行动,修建挡土墙6.78公里,修复排水沟60公里,修补路面2800余平方米,巩固路网成果,实现了基础设施“联网补网”。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清理乱堆乱放1300余处。推行“门前四包”制度。在管护好主干道绿化基础上,移栽补栽马莲3万余斤,栽植中华木本绣球2500株,推动“四好农村路”向“美丽农村路”、“美丽庭院”向“美丽村落”迭代升级,推动了村容村貌“提档升级”。
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评选,将积极参与“双千惠民”和自觉维护组合项目成果作为重要评选标准,组建广场舞蹈队、秦腔班子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享环境改善和项目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成县纸坊镇将持续深化“政策组合拳”的系统思维。依托镇区新建中药材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让“双千惠民”成为产业链前端的坚实保障,提升产业附加值。巩固长效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推广“门前四包”,确保整治成果常态化。进一步深化治理创新,总结推广“政策组织”模式,继续运用“伙子联建”等方式,引导群众更广泛参与乡村治理,激发自治活力,增强组织凝聚力,为全面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奋力书写纸坊百姓幸福生活新篇章。( 赵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