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化-物光纤智能感知团队携带自主研发的光电检测设备来到重庆江记酒庄有限公司,聚焦酿酒环节微生物污染防控难题,通过光纤光谱技术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注入科技动能。
技术破题:光纤光谱精准“捕捉”生产隐患
在手工精酿车间,酒庄技术主任指着正酝酿着风味的发酵罐壁:“这些地方最容易藏微生物,以前全靠师傅定时取样,送到实验室培养,等结果出来,说不定污染都扩散了。”针对这一情况,科研团队展示了基于光纤光谱技术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案。
“您看,微生物代谢物会‘吃’掉特定波长的光,就像每个人有独特的指纹,这些光的变化就是微生物的‘光学指纹’。”团队研究生肖忠渝边调设备边解释,“以前要等两三天的检测,现在1分钟出结果。”
柔性赋能:科技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团队老师刘洋说:“酿酒靠微生物出风味,但它们太活跃也麻烦。我们这技术不是来‘管’它们,是提前打招呼。”
这一理念与江记酒庄“品质至上”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据酒庄技术负责人介绍,企业已建立严格的清洁检测流程,但光纤光谱技术的实时性与非接触优势,可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例如,系统能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避免传统清洗的过度操作,既节约成本又减少资源浪费。”双方围绕技术落地细节展开探讨,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三下乡实践:产学研用融合的“乡间课堂”
作为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活动的重点板块,本次调研突破了传统社会实践的模式,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解决方案。 “在观察管道生物膜形成规律时,我们发现材质差异对微生物附着的影响,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团队研究生黄憶表示。
与此同时,酒庄的实践经验也反哺科研创新。“企业提出的‘多场景适配’需求,促使我们优化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团队老师刘洋指出。这种“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闭环模式,正是“三下乡”活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的生动体现。
成果转化:11项专利支撑的产业化底气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的光纤光谱技术已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获11项发明专利、发表28篇SCI论文,并承担3项国家级、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江记酒庄的试点应用中,系统成功检测出多处潜在生物膜风险点,其效率与准确性获企业认可。“我们期待与高校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将技术嵌入全流程,打造‘智慧酒厂’标杆。”公司负责产品质量的刘总提出展望。
团队老师刘洋则表示,团队将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开发适配大、中、小型酒企的轻量化解决方案。“‘三下乡’不仅是技术下乡,更是责任下乡。我们要让前沿科技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沈相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