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科技优势、文化优势,北京海淀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创始人
2025-07-16 17:21:03
0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北京海淀自古水草丰盛,湖泽密布其间,故此得名“海淀”。“中关村”“三山五园”“北清高校群”等海淀特有的区域资源,每年都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进入新时代以来,海淀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于2021年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率先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又在全市首个成功入选国家环境健康试点区。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中关村”成为科技治污利器与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引擎

走进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十余块电子屏实时呈现着城市的“生命体征”。依托“城市大脑”构建的“生态功能区”监管系统,通过卫星遥感、3万路摄像头和物联网技术,编织了一张覆盖431平方公里的“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网。

“就像给城市做CT扫描,全区所有的扬尘隐患都逃不过这套监测系统的‘火眼金睛’。”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东表示。当AI智能识别发现裸土未覆盖等问题,系统即刻生成精准坐标预警。这种“靶向处置”模式,让扬尘治理从“大海捞针”跃升为“精准狙击”。

当“中关村”从“计算机热”向“AI人工智能潮”转变时,海淀区牢牢抓住这个科技圣地优势,率先研发科技治污板块,从“城市大脑”到“海淀空气宝”掌上APP,实现大气污染“排查—派发—核查—反馈”全链条一键式解决机制,助力海淀区连续10年空气质量保持北京城六区最优。

海淀区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既打开了污染治理新路径,更成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西三旗的蜕变就是生动的案例。这片位于海淀、朝阳、昌平三区交界的老工业区,曾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聚集区,曾经的新都砖瓦厂先后向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等供应瓦与砖。如今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实现了从“瓦片”到“芯片”、“砖头”到“创投”、“大米”到“纳米”的华丽转身。在生态、生产、生活上,实现城市形态由建材城向科学城的转变。

东升镇借毗邻中关村的优势,将老旧工业大院变为10多个高精尖产业园。其中,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作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中关村”冠名园区,已汇聚370余家创新企业。

科技创新在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22年以来,海淀先后有《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等5个项目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

2024年,海淀区在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三年突破万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路径越走越宽。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为生态价值实现优势:“三山五园”与“高校集群”成为“生态+文化”文旅金名片

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与颐和园、静宜园等五座皇家园林,不仅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更与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共同构筑了北京深厚文脉的独特版图。面对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如何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优势?

海淀区以生态修复激活历史文脉,通过制定实施《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三山五园”地区水系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系统性方案,累计投入295亿元推进水环境治理,腾退土地456公顷。如今,湿地、稻田与林地在蓝绿交织间重现了“层峦叠翠,泉水潆带”的古典意境。

生态筑基之上,文化效应加速释放。海淀区创新整合皇家园林、高校资源与革命旧址,建成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清华园车站旧址等文化地标,先后举办400余场精品展览和2000多场活化历史记忆的活动,这里成为中外游客研学观光的网红地。

同时,在园外园区域先后建成了北坞、船营、两山、中坞、茶棚、影湖楼、石渠和功德寺等13个特色公园,一条36公里的“三山五园”绿道串起这些公园,山水、树木、花草、院落空间贯通文脉、打通路脉,形成了美不胜收的“一道十三园”格局。这片831.5公顷的生态空间,不仅恢复了56.8公顷水面、13.1公顷京西稻田,更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会呼吸的城市客厅”。

众多高校资源成为海淀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智慧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们积极为国家环境健康试点管理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环境生态管理水平,助力精准筛查风险源和风险源地图绘制的相关工作,为国家建立健全环境健康监测、调查与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具有海淀特色的实践路径。

2024年1月,海淀“三山五园”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文化底蕴叠加生态颜值,使这里成为当之无愧的文旅金名片,为海淀区旅游收入作出经济贡献。2024年国庆假期,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分别接待游客94.07万、62.84万人(次),较2023年分别增长19.5%和27.3%,在北京十大受欢迎景区中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把自然本底变为生态家底:城市在与山水林田湖草的深度融合中实现万物和谐共生

在北京市地形地势和自然资源分布示意图上,能清晰地看到海淀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逐渐融入城区之中。在城市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上海淀做足了文章。

以山为基,构筑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生态圈”。海淀区山地面积6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5%。北京市全域有16处3A级及以上山地型景区,海淀区有5处,接近总数的1/3;4A级山地型景区,海淀区有2处,占北京全部4A级山地景区的1/2。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往来于山地景区,数以万计的生灵也在此繁衍嬉戏,三山五园地区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踪迹,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䱻近三十年来首次出现在区域流域内,观测到大量凤头蜂鹰盘旋,在“三山五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朋友圈”。

以水为媒,打造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金腰带”。海淀依托三山五园水网循环系统和河流水系骨架,对7条河渠进行生态化提升改造的同时,把清河的治理与修复作为重中之重。

清河发源于北京西山碧云寺,流经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是北京北部城区一条极具代表性的河流。上世纪,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清河成为一条污染严重的臭水河。2020年,海淀启动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不仅着眼治污,更匠心独运地聚焦水城融合,在串联校区、园区、景区、社区的滨水地带,科学布局了七大特色景观节点。创新性地解决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与清河桥梁、闸坝交叉形成的多处“断点”问题,将“堵点”变为“景点”和城市活力“打卡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公共空间品质的双重跃升。

改造后的清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北京市唯一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河流,“清河之洲”获北京市“幸福河湖”称号。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也成为一座不断“生长”的公园,公园一期新增16.8公顷绿地,在保留180多棵桑仁树、金丝柳、毛白杨、国槐等原生树木的同时,又种植了120余种乔灌木,生物多样性日渐恢复。

清河两岸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景观联动,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2024年吸引客流量330万人(次)。展望未来,其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将持续深化扩展,预计惠及范围将辐射沿线70多个社区、10余所高校、40余家科研机构及园区企业,为逾45万常住人口提供更优质的生态、文化和生活服务。

讲好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践行课”。翠湖湿地公园被市民称为“北京最小众的公园”,日均限流300人,是华北平原唯一身处超大城市核心圈的国家级湿地。每个成功预约的游客都会收到一条特别提醒:“您即将进入生态保护系统,请保持观察者的谦卑。”高达全园面积70%的核心区全年封闭,25%的缓冲区实施动态开放,仅5%的体验区承载公众教育功能。正因这份近乎苛刻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种好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样本田”。海淀区现如今种植2000多亩京西稻,其中1400多亩在上庄镇,500多亩以稻田景观形式分布在西北旺镇、四季青镇以及中坞、北坞、巴沟山水园等公园,形成“农田是风景、生产是文旅”的新业态。2015年京西稻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被收入第三批名录,接连荣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美丽田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块国字头招牌,成功创建京西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

稻田与明清皇家园林遗产相得益彰,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山、水、田、园、湖、草”的复合生态景观体系,放眼望去,林木苍翠、稻浪翻滚、蝉蛙齐鸣、鸭鹭共舞,成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区域范本。此外,京西稻种植区通过绿色防控和稻田养鸭、螃蟹等有机种植,减少碳排放,实现“增汇、减排、降耗”目标。通过构建“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低碳减排”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生态服务价值化。

海淀区发布的2024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显示,全域有102种生态系统和1567种物种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片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区内,未来,随着融合层次与力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物种加入进来。

海淀的探索证明,当科技赋能生态治理、文化滋养绿色发展、城市与自然深度相拥,“绿水青山”终将化为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早安四川丨云上羌寨 转自:四川发布图源丨视觉中国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杨大章:“...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天津7月16日电题:杨大章:“誓与敌人决一死战!”新华社记者尹思源天津市蓟州区爨...
广金期货重点品种资金流向与基差... (来源:广金期货)来源:广金期货 .app-kaihu-qr { text-...
“中国”二字最早怎么写?“人民... (来源:上观新闻)昨天下午,冒着37摄氏度的高温,热爱传统文化的市民陆续来到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人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