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十年立法 守护城市文脉 绘就文明新篇
创始人
2025-07-16 14:06:04
0

  新华网福州7月16日电(刘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漫步泉州古城,开元寺的古朴庄重、府文庙的典雅肃穆、中山路的骑楼绵延、八卦沟的流水潺潺,一砖一瓦、一街一巷,皆铭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这背后,是泉州市一系列地方性历史文化保护法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古城的每条街巷都写满了历史。要守护好泉州人民深沉的城市记忆、深厚的爱乡情怀,刚性的法治支撑不可或缺。”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法治守护古城的关键。自2015年7月获得地方立法权起,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便将历史文化保护立法“置顶”,聚焦海丝史迹、内沟河、中山路骑楼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等重点领域,潜心雕琢,依法守护泉州的历史文脉。

  十载春秋,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握立法之笔,于千年古城中精描细绘,书写着城市文明的崭新篇章,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成效斐然的“点、线、面”法规保护体系。

  “点”上攻坚:精准守护城市文脉

  2015年,泉州初获立法权。彼时,“一带一路”倡议蓬勃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紧锣密鼓,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如火如荼……各方立法需求很多,首部实体法该如何选?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留存下星罗棋布的代表性史迹,它们是泉州往昔辉煌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见证。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与政府不谋而合,于2015年下半年启动《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历经深入调研、反复研讨、多轮审议,2017年1月1日,这部备受瞩目的条例正式施行。它精准守护着海丝史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还作为申遗文本的重要内容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

朝霞中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后申遗时代,建立世界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刻不容缓。”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直言。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喜讯传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着手制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条例将22处代表性史迹及其关联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保护规划,为泉州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则是泉州守护城市文脉的又一崭新立法实践。

  “华侨华人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规,保护他们留存下来的老建筑和实物。”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2022年启动条例起草工作,历经两年打磨,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法规应运而生。

  根据该条例,泉州马不停蹄地开展“刺桐侨厝”首轮摸底调查,初步认定682栋华侨建筑,今年将基本建立全市华侨历史遗存名录。在泉州市鲤城区文旅新街区的规划建设中,沉寂多时的鲤安信局(20世纪闽南地区知名的侨批局之一)及周边华侨建筑,正迎来原址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新生机。

  “线”上延伸:串联起保护脉络

  在泉州,对历史文化的法治化保护,并不局限于一处处遗产点、一栋栋老建筑,而是沿着城市陆水网络不断延伸,串联起一条保护脉络。

  “内沟河”是泉州人对市区河道、沟渠约定俗成的叫法,其中的八卦沟、小八卦沟是唐代泉州府子城、罗城遗留的壕沟、池塘,其排水系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古城的发展变迁。但污泥淤积、黑臭污染等问题,一度成为内沟河水系久治不愈的顽疾。2018年,《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施行,如一场甘霖,滋润了干涸的内沟河治理之田。

  “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内河条例,内沟河保护条例从名称上保留了‘内沟河’的特色表述,从制度设计上对保护八卦沟、小八卦沟等历史遗存作了专门规定,既注重内沟河防洪、排涝、景观功能的保护,又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彰显了立法的人文情怀。”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解读道。

  条例实施后,泉州以内沟河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为抓手,投入专项资金,全面开展清淤疏浚,铺设改造污水管网,同步推进水系生态功能和景观风貌的修复重塑。经过持续治理,泉州古城内河水质明显改善,多条昔日黑臭河重现碧波。如今,漫步内沟河两岸,河水清澈,绿树成荫,古老建筑倒映其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这里的“一条街”,指的就是泉州中山路。它是泉州近代最繁华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由海外华侨回乡所建,见证了泉州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城市风貌的演变。然而,岁月的侵蚀让它面临年久失修、消防隐患等诸多难题。《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的出台,为骑楼的保护修缮注入“强心针”。

拼版照片:上图为泉州中山路(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薛铁军摄);下图为2024年4月10日拍摄的泉州中山路(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骑楼条例调研论证中,针对居民反映的骑楼危房抢修“急”、修缮翻建审批流程“繁”、骑楼修旧如旧工艺“难”等问题,设立修缮、翻建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骑楼修缮、翻建用材指南和传统技艺工匠名录等,促进立法为民更有“温度”。

  在条例推动下,政府部门积极行动,一场大规模的修缮整治工程在中山路展开。修缮后的中山路骑楼焕然一新,吸引八方游客,成为泉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亮点。

  “面”上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2022年1月1日,《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泉州历史文化保护立法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从聚焦具体遗产点,到贯通线状历史街区,再到实现整体名城风貌保护,泉州构建起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形成“点、线、面”紧密结合的全方位保护网络。

 泉州古城。 新华网发(陈英杰 摄)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全面纳入保护范畴,彰显全域性保护的先进理念。同时,条例巧妙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审慎划定保护范围、合理设定禁止规定,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通过科学规划,确保古城风貌完整如初,促进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2023年1月1日,作为全国首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泉州的法治化触角从单纯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向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广阔领域拓展。

  完善的法规体系不仅守护了历史文脉,更为古城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在法规引领下,泉州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文旅融合的双赢局面。泉州古城成功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西街荣膺“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全国十佳案例,中山路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5年“五一”假期,泉州接待游客总量超70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超60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

  十载砥砺奋进,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7部历史文化保护法规,占全市现行地方法规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系列法规,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千年古城的文脉传承之路,使泉州成功趟出一条以良法促善治、保护利用并举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泰和新材:芳纶隔膜产线或受益移... 投资者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前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等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本次拟制...
从服务员干到厅官的柴高潮被捕 【#从服务员干到厅官的柴高潮被捕#】#柴高潮被捕#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7月16日消息,山西省临汾市人大...
开启第十年征程!上海“组团式”... 2016年6月,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攀向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峰。如今,上海“组团式...
高端冷门豪宅,小心高位接盘 (来源:地产局座)粉丝提问:大表哥好,朝阳公园西门的高尔夫国际公寓这个小区,你熟悉吗?看中了小区一套...
大窑饮品被收购?KKR收购远景... 美国私募KKR收购国内一碳酸饮料公司股权案公示。7月16日消息,据重庆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的《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