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王荣 郭珊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近年来,高校与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互动与合作,其中以产学研合作为教育重点的校企合作与日俱增。《纲要》为双方的下一步合作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新形态是高校和企业的共同使命。在全球化与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校逐步转向通过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顺应全球发展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和企业在共同开发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课程共建与教育评价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双方的目标和利益各不相同,其合作往往短暂且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形成实质性的合作关系,现亟需新的视角和关键的改进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协同效应,以维持长久的教育合作。
协同育人意味着高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合作,为人才培养而共同努力,最终在教育和经济领域互促共进。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全面指导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认为必须齐心协力,促成多方合作、协同共办本科教育的格局,深化高校与企业间的互动,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该文件发布之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规模要小得多,对此类合作感兴趣且愿意为高校提供支持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到201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此类合作迅速涌现。接下来的2018年见证了更多校企合作项目,从那时起合作规模一直保持到现在。总体而言,自2017年以来,高校与企业在互相探索中合作、进步,企业在课程层面更深入地参与到高校教育中,由知名学者和企业工程师制作的数以万计的培训资源以及新的合作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之后陆续出台的相关文件进一步引导企业协助和促进高校教育变革,开展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重点的互动。
除政策指导外,教育部、各省市也部署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活动。例如,在教师教学比赛中,开辟产教融合赛道,以“创新性”“实践性”为导向,鼓励高校教师主动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在学生赛事中,邀请企业参与命题与评审,鼓励校企联合成立指导团队。在平台建设方面,倡导校企共建合作论坛与产学研基地,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研发,搭建线上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校企实现资源共享、供需对接提供便利,推动高校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活动中,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与行业知识,而高校则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和机会,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生产场景。
在此背景下,高校和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逐步开展了教学和实践层面的联动,努力实现协同育人。然而,不同于高校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己任,企业是以最大化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为驱动目标,因此,目前还缺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意识和动力。加之当前普遍认为人才培养的责任完全在于高校,企业并无义务协助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打造产教融合新形态,要从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意识、合作动力与合作环境出发,制定综合解决方案。
提升校企合作意识,为协同育人建立框架。协同育人是一个需要教育者和企业行业专家围绕社会经济与发展需求、合作培养人才的动态过程,最终目标是与国家人才需求对接。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正是可以作为实践和创新的重要平台。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应主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寻求合作机会,利用企业的行业专家、实践平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实践教学。企业作为提供真实场景与实践场地的一方,应与高校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企业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课程,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性的实践教育项目,让学生沉浸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自主激活旧知、接受新知、探索未知,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考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自身也能够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中,敏锐地意识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而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锤炼能力。
激活校企合作动机,推动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面临着如何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校企合作使得企业有机会参与到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的内容得到了行业先进的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有了可以广泛实践的平台,于高校而言,正是创新教育与人才模式的机会。通过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高校在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能获得长足的动力。而企业需要认识到,与高校开展合作育人,不仅是为教育领域作出贡献、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开展合作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为企业带来了前沿知识、研发支持与优秀人才。这些知识和人才有助于实现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信力,进而引起更多社会关注和认可,吸引更多投资伙伴,最终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主动践行当前政策导向,从提高自身声誉和创造长期收益的角度出发,与高校开展协同育人。
优化校企合作环境,构建协同育人政策支持体系。国务院、教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是校企合作的推动者与协调者,应发挥主导作用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协同育人。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已发布了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校企合作。然而,双方合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障碍,比如,信任、知识产权管理、财务和人力资本限制等。对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做好做优顶层制度设计,出台以激励为导向和以发展为导向的支持政策、指导文件与实施细则,鼓励、指导、监督、评价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和体制机制建设。由于高校和企业的职能和定位不同,双方在目标、运行方面都存在差异,亟需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以及产生利益冲突时的调节依据。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法律来解决校企合作中的疑虑,确保高校与企业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实施协同育人,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持久合作。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已在校企合作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双方利益不同,但政府政策在协调合作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企业通过政策机制引导,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而高校因为企业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介入,从理论驱动过渡到了实践驱动。但必须注意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挑战,如高校专业与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问题、教学内容与持续更新的产业技术的契合度问题等。
未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应持续以协同育人为重点,通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打造一流课程与师资团队,创建一流项目实践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合作机制,最终促进高等教育内容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王荣系新疆师范大学讲师,郭珊珊系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建设项目“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专业优势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