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公”吗?在国内公务员“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招录背景下,国际公务员却是供不应求,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正需要来自中国的国际职员。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些天,沪上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国内外140多所高校和机构的300余名学员,加入为期8天的第十四期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集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唯一面向社会公众和高校学生的国际公务员培训项目,这期项目由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外交部国际司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支持、华东政法大学承办,共同为国家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因此,这不仅是一场培训,更是一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搭桥。
“国际社会要重温联合国成立初心。”在华政园,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胡文丽表示,当前单边主义、强权霸凌严重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各国应重振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她强调,当前国际组织中中国籍职员人数、级别,与中国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希望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的学员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能力建设,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我国国际职员队伍现状与我国最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姜炜向学员介绍我国国际职员具体情况,他表示:“一是人数增长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级别相对较低,三是结构有待优化。”他希望更多青年投身国际组织,将个人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结合,“让本期项目成为国际公务员之旅的起点。”
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2011年创办,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举办了13期。外交部国际司公使蒋端表示,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是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培训内容和形式极具针对性,“希望学员们把握世界大势,增强斗争本领,提升专业素养,争取早日进入国际公务员队伍。”
中国需要更多了解国情、掌握规则、知识面宽、适应力强、精于谈判、善于表达、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投身国际组织事务中。在此期间,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多边领域资深外交官、专家学者、青年导师将围绕国际形势、中国多边外交、联合国热点问题授课。项目采用多元培养模式,除导师授课外,还安排无领导小组英语讨论等活动。学员们与导师深入交流,聆听外交场上国际风云与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华政校训石前,一位学员说,“我一直梦想成为联合国的法律事务官员。听到课程培养体系介绍,看到课程表上的‘实战课’‘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实践环节,更有信心了!”华政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希望学员聚焦提升专业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法律运用能力,掌握国际组织知识、锻炼沟通协调技能、培养跨领域合作意识、建立同窗人脉网络,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原标题:想“考公”吗?国际公务员供不应求,联合国正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