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人大代表联络站帮忙调解,我的债务纠纷终于解决了!”近日,旬阳市甘溪镇刘家院村村民张秀兰握着镇人大代表刘远胜的手激动地说。这位曾因3万元债务与邻居对簿公堂的普通农妇,如今逢人便夸赞镇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老百姓的解忧驿站”。
把代表接访办成法治课堂。走进甘溪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墙面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自2023年起,这里创新推行“逢十接访”制度,每月10日、20日、30日定为固定接访日,由人大代表轮值坐班,并邀请法律顾问、司法所干部组成专业团队现场办公。这种“代表+律师+干部”的三维服务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把普法宣传植入田间地头。在联络站的普法教室里,每周五下午都会准时响起法律讲座的声音。今年以来,这个由人大代表牵头打造的“法治小课堂”,已累计开展《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专题培训30场,发放普法手册1000余份。“以前总觉得法律条文晦涩难懂,现在通过案例讲解和情景模拟,连我们这些老年人都能听懂。”参加完专题讲座的65岁老人赵有民说。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订单式”普法服务正在延伸:人大代表通过前期走访收集群众需求,再联合司法部门定制课程,真正实现了“群众点单,政府配菜”。
用“小站点”服务“大民生”。翻开联络站的工作日志,30多件群众意见建议被详细记录:从社区改水改厕的管网规划,到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隐患整改;从孤寡老人的养老认证协助,到创业青年的贷款政策咨询……每一件都标注着办理进度和群众反馈。在代表们的推动下,总投资65万元的梯岩村亮化工程顺利完工,5公里长的村道成为村民傍晚遛弯休闲的新去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集镇环境问题,人大代表通过实地调研提出方案,目前已完成23处改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注脚。“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体现在我们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实事中。”甘溪镇人大主席张昌东指着墙上的“民生实事进度表”介绍道。这里清晰记录着10件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情况。如今,“有困难找代表”已成为甘溪群众的口头禅。联络站不仅设立驻站代表,还开发了“随手拍”微信小程序,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查看进度。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通过线上渠道提交的诉求同比增长60%,办理满意度达98.7%。
站在代表中心联络站前,镇党委书记张晓明展望道:“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收集民意的‘前哨站’、化解矛盾的‘缓冲带’、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按照规划,下一步将推行“代表+网格”服务模式,把联络站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民小组,真正实现“民情直通、服务直达”。
通讯员:李毅垚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