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天乙报道 “姑,这些年是我不懂事……”近日,铁岭西丰县人民法院内,一对因10万元借款断亲12年的姑侄相拥而泣。在执行干警跨市追踪与柔性调解下,这场尘封12年的纠纷终以亲情和解画上句点,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2013年,个体商户李某因生意周转,向姑姑纪某借款10万元。借款逾期后,双方矛盾激化,纪某虽胜诉但李某远走他乡,两家人自此断绝往来。“她躲得不见人影,我整夜睡不着。”纪某回忆起往事仍满是伤痛,案件也因被执行人长期失联陷入僵局。
今年4月,执行干警经多方摸排,锁定李某在盘锦的落脚点,连夜驱车300公里奔赴执行。凌晨叩门时,屋内堆积的快递包裹揭开隐情:李某与丈夫靠经营快递点维生,确无一次性还款能力。见状,执行法官放弃“一拘了之”,转而以亲情为切入点展开调解。
“姑姑这些年总念叨你,怕你在外吃苦。”执行法官的话语让李某泪崩。经过数小时疏导,双方达成“阶梯式”分期还款协议。
签字时,纪某主动握住侄女的手:“钱慢慢还,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这场迟到12年的和解,让法律文书上的“胜诉”化作现实中的“团圆”。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指出:“执行程序中融入亲情调解机制,既坚守了法律底线,又修复了社会关系,体现了司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此类案例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彰显了法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