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提起盐碱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干硬土地上泛着白花花盐渍的画面。有了这个“土地顽症”,别说庄稼,就连草和树都注定“一年蔫,两年黄,三年成柴火”的命运。但如果能开发利用好,盐碱地将成为至关重要的“潜在粮仓”。
如何唤醒沉睡的盐碱地?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畜牧总站及省市县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相关课题组、草牧业企业代表等前往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现场观摩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饲用小黑麦改良盐碱地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
稀疏的几棵梭梭树覆盖着沙漠,车子经过之处不断扬起沙土,坑坑洼洼的路颠簸不停,在前往千亩示范区的路上,不免让人心中疑惑:这样的土地如何长出优质牧草?
车子停稳后,随着沙尘逐渐平息,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绿洲。半人高的饲用小黑麦一望无际,麦穗沉沉地垂着,风过时麦浪轻轻翻滚,叶片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与土地说着悄悄话。
脚下这片土地属于重度盐碱地,平均含盐量20‰,加之沙漠化程度高,种植难度大。
以往,对盐碱地改造是通过“改地适种”方式,即采用挖深沟加大水漫灌等办法降低盐碱度。然而这种方法用水量大、成本高,在当下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大水漫灌并不现实。现在,科技人员转变了思路,通过选育耐盐碱作物来适应盐碱地,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转变。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杜文华教授团队围绕“盐碱地牧草生产力提升”这一方向,系统开展了耐盐饲草资源筛选、栽培模式优化及配套农艺措施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去年,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团队与甘肃华瑞农业有限公司实现校企联合,在高台县黑泉镇共同开展饲用小黑麦盐碱地改良技术现场试验。
如何在盐碱地上种出“致富草”?
团队首先在室内对育成的小黑麦品种(系)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系统评价,筛选出藏饲1号、甘农2号、甘农4号、甘农7号等耐盐性较强的品种。之后,在张掖市高台县和武威市黄羊镇的不同程度盐碱地里进一步筛选,构建“轻—中—重度盐碱地”筛选体系。
经过两年的试验,甘农2号、甘农4号等小黑麦品种表现突出,在不同程度盐碱地的出苗率、分蘖性能及生物量等,均优于其他小黑麦品种及当地主栽作物。
“一亩地播种量是多少?”
“行距和小麦一样吗?”
“如何浇水?”
在一片插着标记杆的小黑麦田块里,一连串问题接连从人群中抛出。大家顶着烈日,仔细查看着不同品种的小黑麦长势。
“有的是早熟品种,有的是中熟品种,有的是晚熟品种。我们通过长期监测,为企业精准推荐适种品种。”杜文华教授介绍,在配套技术应用方面,采用浅埋滴灌、生物菌剂改良、浅耕保墒等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盐分表聚与肥效不足问题。
“土质变松软了!”这是示范区种植企业甘肃华瑞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昆山最大的感受。收获后,秸秆还田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这些小黑麦缓解了饲草供需矛盾,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杨昆山给前来观摩的专家们罗列着好处。
如何变“盐碱包袱”为“增收资产”?
“4行紫花苜蓿套种4行小黑麦,秋季先种植小黑麦,夏季刈割后,在预留区域种植紫花苜蓿,秋季再在原小黑麦区域种植小黑麦。”“小黑麦与青贮玉米复种,利用青贮玉米收获后的冬春空闲田种植一季小黑麦,实现一年两季轮作。”杜文华教授的介绍简洁明了。
如此一来,实现了从单作到双作、由一熟变两熟的土地高效利用,提高单产的同时,降低了土地盐碱度,提升冬季土地植被覆盖率,降低了风蚀、返盐等次生盐渍化风险,兼具盐碱地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
虽然今年遭遇低温、春旱,但是这里种植的耐盐小黑麦品种依然表现良好。“预计亩产鲜草2.5吨左右。”甘肃华瑞农业有限公司一共种植了1200多亩,足够自己养殖场使用。公司将计划三年内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万亩,覆盖农户100余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不远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田野上穿梭。轰鸣声由远及近,麦穗被卷入机械后整齐切断,成拢晾晒在田间,等待打捆运往养殖场。
“通过饲喂试验发现,30%小黑麦青贮替代玉米青贮后,肉牛的饲养成本降低,肉品质得到改善,在节粮减料、降本增效方面效果突出。”杨昆山告诉记者。
目前,示范区附近的奶公牛育肥场以小黑麦青贮替代全部燕麦草及部分苜蓿草。
“牛群头均日增重提升200克以上,每公斤牛肉饲料成本降低约1元,产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杜文华教授团队用一个个数据展示了成果,这将为后续高台县构建“盐碱地种草—青贮—肉牛育肥—优质牛肉”全产业链提供了良好支撑。
如今,示范区耕层土壤含盐量由18.35‰降至17‰以下,有机质含量由0.65%升至0.74%,土壤板结、返盐现象明显减轻;饲草产量与品质提高,每年增加一季优质小黑麦饲草,扬花期粗蛋白含量13.5%,两季饲草亩产干草2吨,较传统单作玉米增产45%以上,亩均净增收300元以上。“点碱成金”的奇迹在这里播种收获,为农业发展和生态改善带来了无限可能。
现场观摩结束时,夕阳为小黑麦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边。那些小黑麦的根须继续在地下忙碌着,如同无数细小的工程师,一点一点地改造着这片土地。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上,画出一道道绿线,将这片“沉睡资源”逐渐变为“增产良田”。
上一篇:莫干黄芽获茶博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