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泡上一杯茶,在茶香氤氲中翻开带着油墨香的湖州日报,这个简单而美好的晨读仪式,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湖州日报30年的“粉丝”,泛黄的剪报本、珍贵的合订本,还有手机里的南太湖号客户端,记录着我与湖州日报的深情厚谊。
说起与湖州日报的缘分,还要感谢我的爸爸。1996年,我刚上小学,那时爸爸每天下班回家,怀里总会揣着一份湖州日报,只要有空,他就会抱着我一起“读报识字”。
1999年,爸爸看到报纸上一篇名为《益民路向何处延伸》的文章时两眼泛泪,我很好奇,悄悄问爸爸为什么要哭。爸爸告诉我,益民路上曾经都是丝厂、绸厂,后来这些令湖州人骄傲的厂子都相继倒闭了,看着不免让人唏嘘。爸爸的这番话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报纸上写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难怪他总要我好好看报,说这是我端详家乡的“窗口”。
后来,我们家订了湖州日报。于是,回家前到信箱里开箱拿报纸成了全家人抢着做的事儿。一到晚上,爸爸就喜欢坐在台灯下静静地读报,而我则会偷偷把副刊版抽出来,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中,我最爱的还是“苕溪”副刊,那些文笔优美又有家乡风土人情的散文让我百看不厌。通过副刊,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知道了德清的下渚湖湿地、安吉的竹海、南浔的百间楼……
2015年,我进入安定书院社区,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没想到一进社区,书记施汉荣就递给我厚厚的一摞湖州日报。他告诉我,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这份报纸就是最好的“老师”。10年社区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湖州日报真的成了我工作中最靠谱的“伙伴”: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时,我会把从湖州日报上收集的报道和案例制成宣传手册,居民看了都说好;市里大大小小的政策,我也总能第一时间在湖州日报上找到,并及时告知社区居民……
2020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创办的客户端——南太湖号开通了,这让我获取信息更及时、更便利了。不过,我还是喜欢指尖触摸纸张的感觉,仿佛和老朋友促膝长谈般温暖。每当翻开报纸,那熟悉的油墨香总能唤起儿时与父亲共读的记忆,让我耐心感受到文字最本真的温度与力量。
未来,我会把这份墨香情缘一直延续下去,做湖州日报最忠实的读者,也希望能透过这个“窗口”看到湖州的更多面。
(记者 施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