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渭滨(1894—1938),四川成都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后,随军出川抗日,1938年,在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44岁。2014年9月,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赵明
“铁松:出门因在行进中,未得家中一信,甚念!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时入校?望你告诉我!”这是1937年10月24日身在山西抗日前线的赵渭滨写给儿子赵世诚的信,铁松为赵世诚乳名。
7月初,在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望仙场街5号的赵渭滨烈士墓前,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秦嘉琦讲述了赵渭滨烈士这封家书背后的故事。
撰写家书时,赵渭滨正随部队由山西转战山东,参加徐州会战。他在这封1700多字的家书中记述了在山西的战斗经过,分析了时局和国家的前途,并对赵世诚学业予以详细叮嘱;长信也表露了他抗战的无畏和决心,“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什么?”
全面抗战爆发后,赵渭滨随军出川抗日,平型关战役后,转战山西娘子关、芹泉、榆次等地。1938年3月随部队固守滕县,在滕县保卫战中,血战殉国。
“这封写给儿子的家书,也成为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硬汉的遗书。”秦嘉琦感慨道。
如今,锦江畔的赵渭滨烈士墓已修葺一新:不仅加固翻新了墓碑,还在墓碑旁修立了以芝麻白为底座、黑色花岗岩为碑身的墓志铭,详细介绍赵渭滨烈士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