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创始人
2025-07-16 06:22:10
0

转自:贵州日报

石培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把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作为关键抓手。

明确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办学目标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要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党建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育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改革攻坚,推动教育质量整体跃升。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更是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必由之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牢固树立“新质量关”,进一步构建完善涵盖评价体系、管理机制、资源配置的教育综合改革体系,以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破立并举,校准教育评价“指挥棒”。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引导资源配置向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倾斜,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赋权增效,激活自主办学“动力源”。通过清单管理、章程建设厘清政校权责边界,健全组织架构、畅通内部民主决策和监督体制机制,同步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的多元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前瞻适配,绘制供需协同“动态图”。在全面摸排城乡教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前瞻预测人口流动、产业升级趋势,绘制常住人口、学龄儿童变化曲线图,分学段分区域测算学生数量发展变化,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双轮驱动,实现学段、区域、投入精准匹配,确保城乡教育资源与入学需求相匹配、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立足省情,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立足省情实际,从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支撑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教育筑基,构建和完善以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战略规划;将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培育前移至中小学阶段,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的培养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强化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布局,既培养顶尖科学家,也培育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形成梯次衔接、相互支撑的教育资源布局。科技赋能,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基地,将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产生“协同放大”效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技术落地和产业升级。同时,还需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支撑,构建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直通机制,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引导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订单式培养;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突出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推动人才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集聚,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

紧扣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与发展格局相适配。特色教育强省建设要紧扣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统筹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以基础教育筑牢人才根基。建立与人口变化联动的资源调配机制,重点解决城乡、区域间资源失衡问题,持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差距,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职业教育促进人岗相适,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高等教育提高人才质量,高等教育要善于抢抓学科专业调整契机,在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围绕新兴产业链调整专业布局,建立“国家急需—区域重点—未来产业”的学科调整机制,实现学科专业的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者为贵州师范学院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鼠年春节... 1. 上联:万树争荣添翠色 下联:五羊献瑞报佳音2. 上联:长空载誉夸天马 下联:大地回春颂吉羊3....
特发服务跌2.00%,成交额3... 7月16日,特发服务盘中下跌2.00%,截至13:47,报44.10元/股,成交3.69亿元,换手率...
原创 假... 美国被公认为全球空中力量最强的国家,且其军用飞行员的数量也庞大。根据美国国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
关于励志坚持到底的QQ签名,志... 1、做我男朋友吧,我再给你女朋友介绍一个。2、总有一天,我会笑着看你哭。3、自找的痛,就别告诉别人你...
重庆:到2027年 力争智能网... 格隆汇7月16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日就《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