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璀璨处 艺苑薪火传(图)
创始人
2025-07-16 05:23:05
0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海河水流淌着光阴故事,也灌溉出艺术之树长青。在天津这片文化气质独特的艺术沃土,一代代艺术名家闪耀于中国文艺的苍穹,绽放在门类多、氛围浓、影响大的津沽艺苑。从青春韶华到岁月沧桑,从独领风骚到授业育人,今日津门文艺舞台传承有序、枝繁叶茂的背后,是众多心怀热爱、执着求艺、承前启后的老艺术家们爱家国、爱艺术的热忱挥洒。那些藏在他们艺术人生里的故事,如照亮后辈前行之路的艺海灯塔,似城市性格一脉相承的情感印记,是津派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注脚。

  潜心做艺

  艺术长青有秘诀

  耄耋之年依然宝刀不老,只因艺术家都有“秘诀”。

  93岁的王紫苓年少时先后拜师荀慧生、尚小云两位京剧大师,她能戏甚多,青衣、花旦、刀马旦、武生均善演出,还发表过《招财进宝》《老虎搭拉》等文学作品,并时有丹青问世。前不久记者去探望时,精神矍铄的老人讲起自己的“艺”事:“学戏跟盖楼似的,要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再去揣摩人物。红娘是相国府里小姐的丫鬟,春兰是村里富户家的丫鬟,同样是丫鬟,可身份地位、思想意识都不一样,表演起来也就不一样。所以要努力提高修养,自然流畅地展现人物。最关键的还是要用心演戏,不动心,戏就出不来。”

  有着80多年舞台生涯的李伯祥,“爆、脆、快、准”的相声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博闻强记的本领同样令人钦佩。各类知识与时事“一键调出”的实力,来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学多思、勤学苦练。在李伯祥家里,桌上总是放着报纸、摆着收音机,他随身的小腰包里,也满是剪报。这几年,李伯祥的“学习设备”还多了一台可以语音操作的智能屏。他说:“每天的新闻我必看,因为有些内容我要在台上说。即便台上不说,我也要了解。”注重储备、紧跟时代是李伯祥秉承的做艺之道。

  台下的点滴更能看出一个人对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于淑珍从事歌唱事业近70年,有这样一次终生难忘的登台经历。“当时我唱的是《美丽的姑娘》,一共四段词,最后两句我感觉总是唱不对。后来下台对词才发现,其实唱的是对的。从那以后,我每次独唱都会有紧张感。”于淑珍因此对舞台越发敬畏,“后来只要是上台演出,不管是第几个出场,我总是提前到场做准备,在后台也不敢随便聊天,就是反复背歌词。”

  “你轧我脚啦!”“轧你脚?活该!应当轧你嘴!”——马志明经典相声《纠纷》里的“名场面”,为何至今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答案就在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与对艺术的潜心锤炼中。在派出所亲眼目睹因小事争执的两人最终自行和解,成为“用相声提醒人们谦让友善”的创作出发点;捕捉到一类人“小细嗓,满口齿音字,但很有股冲劲”的语言特质,进而用以塑造丁文元的声线;根据街上吵架拌嘴的人以及派出所民警的语言习惯,构成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从观察生活到打磨文本,马志明历时半载,让具有生活质感的艺术形象跃然舞台。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刘俊杰的相声作品“包袱”不断且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正是因为他一心挖掘老百姓最熟悉的生活点滴。刘景范演绎的话剧人物总是那么惟妙惟肖,只因深入生活早已成为他的艺术自觉——为了演好一场喝茶汤的戏,刘景范去早点铺“蹲守”。当他看到一个食客不用筷子和勺就能把碗里的棒子面粥喝得干干净净,便牢牢记住了这股讲究劲儿。最终的舞台呈现效果,连当时剧组里的老同志都夸赞:你这茶汤喝出了水平!

  俯身做人

  以德立艺守初心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服务观众始终是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年过九旬的陈佩华(小花玉兰)向记者讲过这样一段往事。有一年她在外地演出评剧,头天大戏唱完后,台下观众极力表示希望听她唱“皮影”。连“皮影”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陈佩华,卸了妆立刻就跑到当地老艺人那里学习。转天,大戏演完了,她开口又来了一段韵味浓厚的皮影戏“王宝钏登殿”,台下观众在惊讶与惊喜中报以热烈的掌声。讲到这儿,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努力满足观众的愿望,让观众满意。”

  年近八旬的康万生如今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所到之处总是受到观众热情欢迎。这份好人缘,源自他对观众、对艺术的真诚。只要是定下的演出,即便自己身体有恙,即便母亲离世,康万生都坚持上台且尽力保证演出质量,只因“不能让观众失望”。舞台上是刚正不阿的包公,生活里是重情重义的丈夫。几十年前,康万生的妻子突发重病卧床,他的不离不弃,在戏里戏外写下了“坚守”的信条——对观众,一副铁嗓钢喉兑现承诺;对家庭,一生风雨同舟扛起责任。

  艺术的光华离不开品格的滋养。“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关牧村历久弥新的歌声,饱含着向阳而行的感悟。关牧村10岁时,母亲不幸离世,她带着弟弟艰辛度日。然而,日子再苦,梦想也不曾远去。关牧村坚持练歌、读书,用歌声表达情感,用阅读充实心灵。她在书中领悟到真善美的艺术境界,收获了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那带着温度的援手更让她懂得感恩与珍惜。“歌唱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之中。观众给我力量和滋养,只要能为观众带来欢乐,我就觉得非常幸福。我想用歌声传递爱和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关牧村表示。

  一袭大褂,一张彩单,花瓶、活鱼、火盆接二连三从身上变出来……当肖桂森走进校园普及古彩戏法,面对成长中的莘莘学子,他不但通过表演弘扬传统艺术,也以自己的从艺经历分享人生道理:“我从小就爱好戏法,可一开始并没有从事这一职业。我调入杂技团正式走上艺术道路的时候已经快50岁了,可是我始终怀着一颗热爱戏法的心。从那时开始,我的后半生被改变了。在个人的努力以及多方的帮助支持下,我走到了现在。所以,一定要坚持你的热爱,积极面对一切。”

  倾力传承

  播种文化育人才

  文化传承的参天大树,需要一代代人承前启后地悉心呵护。前不久,20余年久演不衰的津派文艺精品、京剧《华子良》上演传承版。舞台上年轻演员令人动容的表现,得益于排练场两代人“艺”脉相承的氛围。原版华子良饰演者王平加班加点、细致入微地给每个演员说戏,赶上繁复场面、身段,还亲自带着年轻演员演。对于华子良这一革命人物的呈现,什么时候装疯、什么时候要疯、什么时候不疯的转换,王平把500多场演出积累的体会经验与艺术精华都传给了后辈,让年轻戏曲人感慨“老艺术家让我们走了一条艺术捷径”。

  为了传承,辛苦也在所不辞。有一回,籍薇的弟子要排演一段梅花大鼓新作,时间紧、任务重,年轻演员心里没底,急着向老师请教。可那天籍薇一直在外开会,到了深夜才腾出些时间。她通过手机给年轻演员讲了一个半小时,直到讲完最后一句的唱法,籍薇才长舒一口气,轻轻说了句“腿麻了”。原来,房间里手机信号不好,籍薇为了让年轻演员听得清,愣是在门外站了一个半小时。

  艺术的薪火相传需要好老师。年逾八旬的评剧名师吴博莉表示:“教学要因材施教。我会用不同方式,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戏曲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需要老师勤恳地在幕后‘浇灌’。”张志云是京剧程派传人,丈夫是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李荣威,夫妻俩多年来培养出很多专业人才。“艺术是老师和人民给我的。我把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就是把艺术又归还于人民了。”张志云动情道,“我和荣威想法一样,所以我们得尽心尽力把艺术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一面是专业领域的精耕细作,另一面则是寻常巷陌的润物无声。近些年,李经文把精力倾注于京剧教学,不仅向专业演员传艺,对痴迷京剧的爱好者亦是有教无类。爱好者缺乏基本功,但他们对京剧坚韧执着的那股劲儿深深感动着李经文。于是她更加认真地授课,手把手帮大家提升技艺。刘秀梅在老年人大学开设单弦课程,看着这些热爱传统曲艺的老年人重回课堂,在一腔一调里收获努力追梦、登台圆梦的喜悦,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身为老师的她也十分自豪。

  播种文化,老艺术家不知疲倦、各展其能:邓沐玮紧跟时代开通短视频账号,和戏迷网友连唱带聊《铡美案》《赵氏孤儿》等京剧裘派花脸名段,还分享自己练书法、勤锻炼的励志日常,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见证并参与卫派河北梆子人才培养历程的杨连璋,给十几岁的学生上课时,依然亲身示范武戏动作,身体力行激励孩子练功;张幼麟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教学,让京剧张派武戏的队伍日益壮大,带动武戏传承日益回暖;渠天凰、刘文娟把课堂搬进社区、学校,让生于江南的昆曲、越剧继续在天津开枝散叶;借助网络的便捷,跟着张志宽学习快板的男女老少遍布大江南北……

  寄情桑梓

  河海津韵续华章

  河海交汇的津沽大地,孕育出天津艺术家多元包容、追求卓越的风格与精神,而他们的家国情怀与艺术深情,也反哺着天津的文化根脉,演绎着家乡的日新月异。

  田立禾曾和老伴儿张文霞合说过一段相声《婚礼方言》,其中包含很多天津话,引起观众共鸣。田立禾坦言,相声是社会纪实,离不开民俗与方言,所以这些年他一直有意记录着天津土语方言,希望留下城市记忆。他打开一本本笔记说道:“这是俏皮话:‘麻秆儿打狼——两头儿害怕’;这是天津土话:‘旦子钩,学名叫蚱蜢’;这还有歌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做鞋做袜儿,点灯说话儿,吹灯打喳喳儿。’嘛叫打喳喳儿?就是说悄悄话。”一字一句津腔津味,满是桑梓情深。

  为京剧《华子良》《妈祖》《楝树花》等众多“津”品力作设计音乐的李凤阁,总是用一口特别哏儿的天津话和大家交流艺术。李凤阁曾写过一首乐曲《恋》,有人问他:“您这曲子里,恋的是什么?”他朴实回答:“是戏校里授业解惑的恩师、并肩奋斗的同窗,当然,我最眷恋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天津。”那旋律里,有平静生活的恬淡,有嬉戏打闹的明快;有波光灵动的海河,有幽奇雄秀的盘山。李凤阁把天津的风土人情化作动人音符传递给更多人。

  以己之所长,讲家乡故事,这是很多津门艺术家的情怀所在。评剧是在天津走向兴盛的剧种,作为评剧舞台承上启下的一代,崔连润坚守天津评剧特色,传播天津评剧风格。她的代表剧目《狗不理传奇》,从艺术表现到制作形式,在当时都有全新突破,彰显出天津艺术家积极探索、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崔连润直言:“评剧十分接地气,希望我们的表演在反映家长里短的同时,也能向观众传达出天津的文化。”

  戏剧大师曹禺及其巨作《雷雨》与天津渊源深厚,剧中鲁贵一角,王世文一演就是20多年。同样是曹禺的戏剧,“事情完全在天津”的《日出》中也有王世文的身影。当天津戏剧人诠释带有津沽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便呈现出一种气韵相合的独特神采,这也让王世文的表演广受观众赞誉,甚至称他为“活鲁贵”。去年,王世文参演了讲述津商爱国故事的新创剧目《赶大营》,他希望通过津派戏剧表达天津风格,传递天津精神,在戏剧舞台延续文化脉络。

  在当今京剧界,有位人称“活词典”“孙大圣”的老者,他就是孙元喜。早年间他深得马连良、姜妙香等京剧大师栽培,不但出色继承姜派小生艺术,而且能戏多、见识广,多年来吸引许多南北京剧名角登门求教。时光荏苒,鬓染霜华,可一说起戏来,孙元喜总是滔滔不绝。其实,这是老艺术家的一个共同特质——只要聊起艺术,登时神采奕奕,让人忘却了他们的年纪。他们因艺术传承而永葆青春,津沽文化长河也因他们而奔流不息。

  多年的采访中,记者常听到这样的真切话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可爱可敬的老艺术家,何尝不是我们最珍贵的‘宝’?”河海津韵长流,艺苑芳华永续。在千帆弄影的九河下梢,总有一群艺术家的身影如星辰般闪耀。他们扎根生活,把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酿成舞台上的醇香;他们执着守望,在排练厅里将艺术薪火传给后辈;他们勇立潮头,让古老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生出新枝嫩芽……津门艺术的繁星光芒,正照亮着津沽大地的文化传承之路,让天津这座艺术之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暖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藏药业涨2.01%,成交额1... 7月16日,西藏药业盘中上涨2.01%,截至13:15,报38.03元/股,成交1.04亿元,换手率...
新纪录!eVTOL“大单”来了 eVTOL企业再现“大单”。7月16日,阿联酋企业Autocraft与时的科技签署采购协议,订单金额...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贵州抗战英... 开栏语烽火年代,贵州虽处后方,却是民族救亡的坚实后盾。无数黔中儿女,或走出大山,血洒疆场;或坚守后方...
淘宝双十二店铺活动策划方案 淘... 刚刚过去的双11,马上即将来临的双十二,那么我们如何提前策划好双十二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双十二的活...
中国官方:截至6月底2128....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16日从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获悉,截至今年6月30日,已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