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烽火年代,贵州虽处后方,却是民族救亡的坚实后盾。无数黔中儿女,或走出大山,血洒疆场;或坚守后方,筑路护学,以血肉之躯铸就不屈脊梁。
时间可以远去,历史不容忘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网推出《贵州抗战英雄谱》专栏,愿英雄的名字,能永远响彻在我们的记忆苍穹之上。
第一期:王若飞
少年时的王若飞跟随舅父黄齐生辗转求学,为探寻救亡图存之道,随舅父东渡日本,后又转至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他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志同道合者,一同建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从此将生命与共产主义事业紧紧相连。
1925年,王若飞回国,投身于大革命洪流,在上海、河南、江苏等地,秘密开展工人运动。1931年,他受命前往内蒙古地区开辟工作,深入险境,在包头不幸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坚持学习和写作,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中国农民战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在写给表姐夫熊铭青的一封信中,王若飞坚定地表示:“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1937年,全面抗战烽火中,王若飞在党的全力营救下重获自由。他即刻奔赴延安,勇挑重担,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得力助手。王若飞研究抗战的新形势,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先后担任了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和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秘书长、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10月,王若飞发表《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及时总结八路军在华北地区3个多月的抗战实践,认真分析敌我态势,指明抗战的持久性,强调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及建立敌后根据地的重要性。在陕甘宁边区,他深入调研,参与制定减租减息等重大政策,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殚精竭虑。他负责的党务和宣传工作,有力凝聚了边区军民抗战到底的意志。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毛泽东多次夸赞:“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周恩来飞抵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策划:李平平
海报设计:潘秀东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
编辑:吴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