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许多高校今年首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纳入毕业论文审查环节,多所高校发布通知,要求人文社科类论文AI生成内容占比不超过20%,理工医科类不超过15%。压力之下,“代降论文AI率”的灰色服务在电商及社交平台悄然兴起,商家多以“人工修改”“包过检测”为噱头,收费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服务效果堪忧、猫腻重重,学生花费不菲却常常陷入维权无门的窘境。(见7月14日《法治日报》)
近来,“代降论文AI率”服务,在学术界悄然兴起,这背后是许多学生因过度依赖AI写作工具,导致论文AI率超标的现实。相关服务手段包括通过机械式改写、翻译转换等,通过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式或跨语言转换来规避检测系统。这种操作看似技术性处理,实则并未改变论文的AI生成属性,为学术不端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
“代降论文AI率”服务的本质是鼓励学生用技术手段掩盖学术造假,不仅损害了原创者的权益,更污染了学术生态,导致学术成果可信度下降,阻碍知识创新。长此以往,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也将面临危机。若服务过程中涉及未经授权的文本改写或剽窃,可能触犯著作权法;若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扰学术评价,则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更严重的是,这种服务为学术欺诈提供了便利渠道,若形成规模化经营,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等刑事问题。
“代降论文AI率”服务,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其严重违背了法冶精神与学术伦理,必须坚决遏制。学术机构应通过课程设置、案例警示等方式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论文检测系统需持续升级算法,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避免被简单改写或翻译所蒙蔽;监管部门应联合行动,对提供代降服务的平台或个人进行严厉查处,通过行政处罚、法律追责等手段形成威慑。此外,舆论也应积极引导,共同抵制这种破坏学术秩序的行为。
唯有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维护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与真实性,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