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王志高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近日,一位60岁农民工大爷写的《我的母亲》,不仅获得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更是让无数人湿了眼眶。
大爷的文字里,藏着最朴素的真情实感。他写母亲“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写自己扛水泥时“想着母亲端大铁锅的劲儿,力气就又上来了”,写30年没叫过妈妈,“等扛不动了就挨着那堆土躺下”……这些从心田流淌到笔尖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精巧结构,甚至带着口语化的“土气”,却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一场关于“好文字”的讨论。原来,最能戳中人心的,从来不是雕琢过的完美,而是带着温度的真诚。
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最能直击心灵。文字的力量,不在怎么写,而在写什么。当作者把自己活成了生活的“记录仪”,那些沾着泥土、浸着汗水的真实,自然能唤醒千万人共通的情感。这不禁让人想起这些年走红的草根文学创作者们:外卖员王计兵在餐盒纸上写的诗,把等单的焦灼写成“时间的褶皱”;农妇吕玉霞在田埂边吟的句,把黄瓜藤比作“日月轮回的星辰”。他们的文字没有文学滤镜,却比许多精心包装的美文更有生命力。
反观当下网络,多少文章沉迷于男女对立的情绪煽动,原生家庭的创伤贩卖,或是用华丽辞藻堆砌的伪深刻。这样的文字像速溶咖啡,初尝新鲜,喝多了只觉空洞。因为它们从未真正触碰过生活的肌理,更没走进过普通人的心里。
好的文字,从来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这里的“情”不是矫揉造作的伤春悲秋,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感知。大爷写母亲,写的是自己从小到大的“累”与“暖”;农妇写田埂,写的是风吹过的“疼”与“喜”。这些文字里有人情味儿、泥土味儿,更有生命力。因为它们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作者用脚丈量过、用手触摸过、用心感受过的真实。
在这个AI能“写”论文、“造”小说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真挚的文字。技术可以模仿结构,却复制不了母亲补衣服时的针脚;可以生成催泪故事,却模拟不出农民工扛水泥时磨出的老茧。文字的温度,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是你我共同的记忆,是每个普通人的悲欢,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共情力。如大爷这般,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故事,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
究竟什么是好的文字?答案或许很简单: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只需真诚地表达;不需要宏大的叙事,只需具体的生活;不需要迎合流量,只需忠于内心。这样的文字,如真正长在泥土里的树,根扎得深、叶长得茂,风一吹,就能叩响千万人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