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刀笔误》唱遍全巴蜀
创始人
2025-07-16 02:26:27
0

受冉樵子影响而发展的梁平川剧“明达科班”学员、宣汉川剧团团长宋富文剧照。

冉樵子所著《梁樵曲本》封面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李玮

他非科班出身,却是名噪蓉城的川剧作家;著有《梁樵曲本》传世,名载《四川文艺志》。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二十多个高腔剧目。

他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一批川剧聊斋戏被称为“冉本”,在中国戏曲剧目中独树一帜;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面对当地恶霸大义凛然,不幸被同族枪杀,年仅38岁,令人扼腕痛惜,真乃英年早逝!

1

慕渔樵之高尚自号“樵子”

冉樵子,名正梅,字开先,1889年出生于四川省梁山县新场乡乐都寨冉家院(今重庆市梁平区新盛镇)一书香门第。其父冉广文精通文墨,颇具武功,因无心仕途,赋闲在家开办私塾。冉正梅幼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受其父教诲,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12岁时,本打算赴县参加童考的他,恰逢戊戌变法“科举废、学校兴”,遂进入忠州中学读书,后又转入梁山县新办中学堂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成都省立高等师范学校和四川法政学堂。毕业后,回乡应聘为梁山中学国文教员,随后又投身行伍,在四川军阀杨森驻万县机构任文职官员。北伐时期,还曾出任国民革命军川鄂边防参议员。

在杨森部做秘书时,其所属魏凯部驻守梁山时滥发“梁卷”,搜刮民财。他挺身而出,巧妙利用杨森颁发的“德政”布告作为借口,在民众协助下,迫使魏凯部废除了“梁卷”,县民们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

1924年,冉正梅回到故乡梁山,曾任梁山新场乡团总。他为官清廉,提倡德政,在减轻百姓税负方面,做了诸多善举,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冉正梅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步入仕途后,深知官场弊端深重,难以扭转,却不愿随波逐流。于是,他毅然告别官场,归隐田园,寄情于剧曲,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怀。他还以“尚山野渔樵之志”来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并自称为“樵子”。

2

著《梁樵曲本》 “戏”说聊斋

冉樵子青少年时代酷爱戏曲,尤以川剧为最,并学会“打围鼓”。在梁山任教期间,曾将自己的习作作为教材讲授,开创当地教育界之先例。他弃官后客居成都时,是著名川剧班“三庆会”的忠实观众和常客,进而成为该会义务编剧。1924年成都《蜀伶》杂志载:“梁山冉君开先,法政毕业生,善写剧本,伶人多予请正。”

冉樵子的作品主要有川剧剧本和诗词,在报刊上还化名发表过不少与时局相关的文章或诗作,其珍贵的川剧剧本遗存,主要收录于梁山文萃石印馆代印并广泛发售的上下卷《梁樵曲本》之中,该书昔日风靡巴蜀之地。《梁樵曲本》上卷载大幕戏《刀笔误》;下卷载十八折折子戏:《孝妇羹》《舟饯》《御河逼女》《花仙剑》等剧目。这些折子戏一部分由川剧艺人口传心授,因此以讹传讹处比比皆是,经他加工改编后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都更深刻和鲜明,尤其在词意方面简练通顺。

冉樵子一生编撰了20余个高腔剧目,其中包括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川剧聊斋戏。据《梁樵曲本》作者自序介绍:“自从将《刀笔误》送予艺人后,一天一天与他们渐渐熟悉了,他们便纷纷找我与他们改编曲本。除《刀笔误》以外的短剧,都是分头应付他们零碎断续编的,也有曾经试演过的,也有还不曾排演的……”在所有剧作中,冉樵子对聊斋戏情有独钟,据《川剧群星·冉樵子》《川剧简史》《中国川剧通史》等书籍资料推断,冉樵子编撰的聊斋戏大致有十出:《刀笔误》《孝妇羹》《夕阳楼》《上路碰府》《无鬼论》《重梦缘》《青梅配》以及《三返魂》《仙狐缘》《菱角配》。这些剧本的思想内容紧密契合当时的社会思潮,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受观众青睐,众多剧目历经岁月洗礼仍传演不衰,极大推动了川剧聊斋戏的普及,并使之成为川剧剧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支,因而被业内尊称为“冉本”。原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评价:“川剧之所以会出现众多的聊斋戏剧目,并在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各方面达到相当的高度,这首先要归功于冉樵子的卓越贡献。”

冉樵子创作的另一特点是以情融景,按情意作词不为骈俪对偶所束缚,一扫以往剧本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词风,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极大增强了剧情的艺术感染力,故而久演不衰。

《梁樵曲本》在当时一般由成都“三庆会”肖楷成、康芷林等名伶演出。时至今日,有些剧目仍活跃在川剧舞台上,有的还成为优秀的保留剧目。

3

一曲《刀笔误》 唱遍全巴蜀

《刀笔误》创作于1917年,是冉樵子最早创作的一部川剧作品,也是其代表作。

民国18年梁山文萃石印馆印行的《刀笔误》分4段16场,或许因着非科班出身,冉樵子打破常规写作,但其结构布局严整而流畅,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编剧技巧。

“刀笔误”的含义即是为他人代写状子而带来的灾难,是为“刀笔所误”,改编于《聊斋志异·张鸿渐》。冉樵子为何首选《聊斋志异·张鸿渐》来改编川剧?

有专家认为,冉樵子毕业于成都法政学堂又曾从政,对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深有体验,选择聊斋中《张鸿渐》一篇改编川剧,是要借剧中人之口抒发情怀,阐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他凭借着那支“犀利如剑的笔”,创作出了诸如《刀笔误》般的作品,以此作为自己正义情感的载体和宣泄口。

1917年,正逢军阀混战,原本繁花似锦的成都经过战火兵戎洗劫一片凋零,退出政界贫居成都的冉樵子为排解郁闷,提笔写下了《刀笔误》曲本。为此,他在写给三庆会会长、川剧名家康芷林的诗中说:“客中岁月谁与度,拈毫编写《刀笔误》,请君为我一登台,代写心中不平处。”

令冉樵子和康芷林没想到的是,《刀笔误》上演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不但成就了二人,还成为川剧经典,各个剧团争相排演,成就“一曲《刀笔误》,响彻巴蜀间”的辉煌。

4

编《蜀伶》杂志 评“伶官榜”

事实上,冉樵子对川剧的贡献并不局限于他的戏剧作品。

1924年,他与胡淦先生在成都编辑《蜀伶》杂志,堪称川剧史上较早的珍贵专辑。该杂志刊登了冉樵子部分与川剧相关的其他作品,如为成都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写的“志”、为川剧名家岳春立的“传”,以及为川剧艺人康芷林、刘子美、黄华屏、薛月秋等写的赞诗等。《蜀伶》杂志分茶园、班社、伶官榜、新剧目、传、序、书、诗、词、杂录等类,是20世纪早期不可多得的川剧史料汇总。

1925年,冉樵子与胡淦在成都发起组织评选川剧旦角“伶官榜”的活动时慧眼识才,在当时的成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二十年后的1945年6月20日,《华西日报》发表《川伶之考选》一文,曾对此次活动作过评述:“伶官榜系由龙滩胡淦(安澜)、梁山冉开先暨七大戏班提调主持。当时共取十名,均为旦角,以周慕莲为状元。”

新中国成立后,周慕莲因其技艺超群、德高望重而出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并培养出川剧旦行的“四莲”,可知当年之“伶官榜”选举活动确是以艺德为先,对川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

被同族加害 四弟为兄报仇

冉樵子兄弟四人,二弟情况不详,三弟在成都因病去世,而四弟冉季樵更是以“下川东神腿”的美誉闻名于世。

梁平区作协副主席汪茂文退休前一直在新盛镇政府工作,研究冉氏兄弟多年。据他介绍,20世纪初,国人习武成风,常有人摆擂比武。彼时,冉季樵在军阀杨森处任营长兼教官,先后在渝州、万县、忠州、大竹等地打擂夺魁,在川东北一带颇有名气。

1927年,冉樵子同乡同族冉智恒图谋新场乡团总之职。刚正不阿的冉樵子厌恶其鱼肉乡里、为非作歹,出面反对,与之结下冤仇。当年12月29日,冉樵子到梁山县城办事,怀恨在心的冉智恒父子让手下佯装土匪,在城北护城寨实施伏击,枪杀冉樵子于“三顶轿”中。一代戏剧名家饮弹身亡,时年38岁。

冉季樵得知兄长被杀十分气愤,遂带兵回家为兄报仇。冉智恒惧冉季樵功夫厉害,躲在梨子坝大院里闭门不出。冉季樵命手下猛撞大门,然而大门依旧纹丝不动。冉季樵怒火中烧,深吸一口气,运足全身功力,猛地连踢三脚,大门轰然洞开。冉智恒吓得直打哆嗦,连声求饶。冉季樵将冉智恒抓到附近的冯家桥处决,家乡父老拍手称快。

冉樵子英年早逝,但其对川剧的贡献载入史册,尤其是对梁平川剧“明达科班”、梁山灯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为萧楷成所唱《刀笔误》灌制留声片传世;《御河桥》《夕阳楼》等成为不少剧团的保留剧目。

(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福州土特产如何销得旺? 福州土特产要销得旺,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利用线上平台广泛宣传,通过电商平台展示各种土特产的特色与优势...
乌克兰抓获6名俄特工,由俄方通...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15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抓获了6名试图发动恐怖袭击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特工。乌国家安全...
【镍及不锈钢】库存消化缓慢 偏... .ct_hqimg {margin: 10px 0;} .hqimg_wrapper {text-a...
券商行业迈入新一轮业绩上升周期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29家预增...
“既享受了工会福利,还为乡村振...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叶小钟 本报通讯员 王艳 陈颖芝近日,“工会助荔 味荔东莞”——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