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祖墀:中国是他者,还是世界的重心点?
创始人
2025-07-16 00:22:07
0

原创:谢祖墀 秦朔朋友圈

头图由豆包生成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各界对她的成因与影响的高度关注。不同的观察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早在三十年前,部分西方观察者就已经预测21世纪将会成为“中国的世纪”; 但也有其他人会提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已见顶”等不同言论。

有人将中国与前苏联相提并论,即指一场“冷战”无可避免; 还有人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必定会上演,新兴的挑战者与原有的第一大国“必有一战”。

上述种种观点,往往建立在某一种潜意识的前提之上,那就是“中国并不像我们”。而所谓的“我们”,指的是“西方”。

西方普遍认为中国是“他者”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通常会说:中国拥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中国政府对经济和企业的参与程度被视为“过度”“不当”,乃至“只有中国政府才这样做”;同时,他们认为中国所秉持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价值观存在根本分歧。

因此,他们认为中国虽然在过去数十年飞速发展,但很可能不能持续下去。

这种认知不只是学术上的讨论,它深刻地影响着很多国家──尤其是主要的西方国家──在制定政治与经济政策时的判断,也影响了企业们在制定战略选择时的根据。

这种认知背后还隐藏着另一层意识:一个国家如果要成为全球强国,她就必须“像我们一样”,而这个“我们”,就是指西方及其所代表的制度与价值体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在全球现代进程中非常重要,但如果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它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

中国精英近二百年的反思

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逐步成为全球体系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的西欧,到后来崛起的美国,西方国家不仅在经济与科技领域走在前面,更透过殖民扩张、文化输出、制度建构和国际组织塑造,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发展路径。

不可否认,这一段历史在全球现代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但如果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它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

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格局更接近今天所说的“多极世界”,亦即不同的政治体系(帝国、王国、部落等)共存,彼此之间既有兴衰更替,也有长期共生的互动状态。

根据已故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的研究,在欧洲崛起之前的大多数时期,中国(以及印度)一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经济体。

尤其是中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制度和治理方式。虽然这套体系并非完美,但在治理广袤国土、维系社会秩序方面,展现出极强的延续性与有效性。

中国独特的文化与文明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便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思想体系。儒家虽然居主流地位,但法家、道家、墨家同样在中国历史中深深扎根;同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多学派亦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自汉朝以来,中国又吸收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并将它的哲理深度本土化。近现代以来,中国又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近几十年吸纳了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

可以说,中国文化和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包容和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体系。

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自古以来就深刻影响整个东亚地区,并逐渐成为该区域的主流规范。尽管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弱,但透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所建立的经贸联系,也带来了长期的互动与影响。

世界格局正在改变

经过近三百年西方主导的全球格局,今天的世界正经历一场结构性的重塑,并逐步回归某种形式上的“多极世界”。

西方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大多数国际制度仍然存在,但它们的角色与背后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逐渐浮现,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以及国际调解院等新机构已经建立。

在这个不断演变的国际格局中,中国的角色愈发重要。尽管仍有部分国家对此持保留态度,但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来自“全球南方”的国家,不少正主动选择与中国同行。

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的那些国家,正在积极探索自身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路径。它们的选择不再只限于西方模式,如今也包括中国所提供的选项。

西方固然在多个领域深耕多年,建立了行之而久的制度与产业体系;但中国近几十年迅速崛起,在多个关键领域──尤其是制造业、智能出行、新能源、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其实际应用,以及更广泛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实践方案。

中国在国际上更加积极

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从2021年至2023年陆续提出并启动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全球文明倡议,试图以中国的理念与方案响应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并于2023年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2024年发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 这些倡议虽仍在推进中,但中国在全球规则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愈发明显。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体系,从规则的接受者逐步成为机制的共建者。

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中国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金砖国家覆盖全球超过40%的人口,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占全球比重达37%。相比之下,G7国家仅占全球人口的10%,GDP的28%。

因此,有人开始将“全球南方国家”或她的代表──金砖国家,称为“全球大多数”(global majority)。而这种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世界进入新的拐点

据美国早间咨询公司(Morning Consult)发布的一项全球民意,中国的全球好感度指标于2025年3月首次超过美国。

中国真的像不少人认为那样是“他者”吗?世界上多数国家是不是真的不会认同中国及其所代表的理念与实践?

我相信,质疑与担忧依然会存在。但如果就这些原因便断言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都会是他们认知的“他者”,这样的判断,未免过于武断。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意外。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是因为西方给予她机会,而在某些重要节点上,西方没有留意并控制中国的发展,看漏眼了。

但无论对中国人,抑或大部分的海外华人来说,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全球(或至少是亚洲)具有主导地位的文明与力量的代表。尽管过去两百年间中国经历了重重挑战,但今天的重新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复兴,意味着中国正在重新回到她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支撑这一认知的背后,是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过去几百年、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西方表现的深刻观察。

这些经验,无论是积极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教训,都成为了现代中国领导人在做战略判断时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整体人民对国家现代化路径的集体追求和意愿。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重心点

无论外部世界进行了多少次“脱钩”“去风险”或“筑小院、建高墙”的尝试,当今世界早已因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及人类对互联互通的天然倾向,形成了高度复杂而深层的关联网络。

在这一体系中,中国,跟其他国家一样,有自身合理的国家安全考量,但同时她也是推动世界互联互通的重要力量。尽管面临制裁与关税的持续压力,中国仍展现出持续增长的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同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显著强化;即便处于高度动荡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之中,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实现了实质性进展。

所有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中国体制所具备的强大的内在韧性与自我调节能力。

中国究竟是不是“他者”?还是她正逐步成为新世界秩序中的核心力量?这是一个值得许多人深思的战略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将影响不论是个人或集体在未来政策与战略上作出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7月16日国内四大证券报纸、重...   展望下半年,盛来运表示,尽管外部环境还有不少不确定性,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但上半年经济稳中有...
电台直播以案释法 筑牢电诈食药... (来源:新华日报) 7月8日,海安市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副主任罗玉玲应邀走进海安市人民广播电...
9.10教师节表彰大会发言稿 ... 尊师重教是永远的美德,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每一位教师都会受到尊敬与祝福。下面是太阳教育网小编整理...
下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有支...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
最新或2023(历届)度教师表...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是太阳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教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