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转自:上观新闻
在工程学的广阔领域中,许多传奇故事承载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从巴拿马运河的惊人建设,到胡佛水坝的宏伟构造,再到英吉利海峡隧道跨越国界的壮举,每一个工程奇迹背后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与工人的辛勤付出与创造力。
《再造世界:工程师的冒险》,[美]亨利·波卓斯基 著,朱轩慧 王晓宇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再造世界:工程师的冒险》讲述了19个工程学领域的传奇故事,例如英吉利海峡下的隧道、金门大桥、胡佛水坝、1858年铺设的大西洋电缆、“大东方号”轮船的首次下水等。作者从大量历史记录里打捞起丰富的故事细节,近距离展示了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使读者得以窥见抵达成功之前所历经的各种挫败和曲折。
>>内文选读:
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奇迹
巴拿马运河被称为“人类从自然手中拿走的最大的自由”以及“一项无与伦比的工程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如果没有经济和政治上的筹谋以及关键人物的决心和奉献,人类就不可能取得这一成就。这些关键人物很多都是这一伟大项目的工程师。1904年,美国人启动了这一令人紧张的项目,约翰·芬德利·华莱士担任总工程师,他在中西部铁路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首席卫生官是威廉·克劳福德·戈加斯,他在消灭古巴的黄热病和疟疾方面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们俩都受到位于华盛顿的七人委员会的指挥,委员会则在战争部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的监督下对项目运行进行指导。华莱士后来终于说服塔夫脱对委员会进行重组,但不久后两人发生了争执,塔夫脱要求华莱士引咎辞职。
三天之内,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约翰·弗兰克·史蒂文斯同意成为华莱士的继任者。在同意继任之前,他开出条件,要求不受繁杂公务流程的约束,并有权决定任何与运河相关的事宜。这些条件都得到了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批准。不仅如此,他只答应,在“确定的成功或失败来临”之前,会担任运河项目的总工程师。一到达巴拿马,史蒂文斯就发现工程中存在缺乏组织性和主动性的问题,并很快开始扭转局面。尽管运河已经断断续续修建了25年,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最终定下所有的设计方案,因此只能算是今人所说的“捷径”型的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海平面运河和船闸运河方案的争论还没有结果。1905年,罗斯福批准组建了咨询工程师委员会,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史蒂文斯有力的推动下,工程师们终于决定:修建一条船闸运河。
修建巴拿马运河
这次采用的方案与1879年巴黎会议上戈丹·德·莱皮奈提出但被忽略的方案非常相似。莱皮奈是少数几个在美洲热带地区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法国工程师。他的方案是在查格雷斯河上修筑大坝,由此形成一个高出海平面约80英尺的巨型人造湖泊。船只将通过船闸从大西洋被抬升至湖泊,再从这里驶向大陆分水岭,也就是挖掘任务量最大的地方。随后船只通过一条堤坝高峻的水道驶向另一串船闸,经由这些船闸最终下降并驶入太平洋。如果巴黎会议通过了这一方案,德·莱塞普和法国可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运河的修建。莱皮奈的方案不仅将挖掘量减到了最少,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查格雷斯河洪水的方案,利用重力而不是水泵为船闸补给和排放活水。
巴拿马运河的船闸
随着运河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以及史蒂文斯的到位履职,工程很快有了明显的进展。运河委员会的官方摄影师欧内斯特·哈伦和其他来访的记者们系统地记录了运河建造的整个过程。事实上,这条运河相关的报道是受益于19世纪后期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发展的最早的重要报道之一。这一技术免除了在印刷之前把照片转化成线条画的繁杂工序。因此,美国人进行工程建设时期大量的新闻报道、杂志文章和图书都配上了丰富的插图。
在这个体量巨大的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画面和最艰苦的工作是库莱布拉河道处的挖掘。建立清除土石的有效系统尤为关键,史蒂文斯在设计方案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做出了果断而明智的决定。1906年末,罗斯福参观了巴拿马,成为第一位在任期内离开美国的总统。他不知疲倦地参观了运河工程的施工现场,参加了摄影师在蒸汽铲车驾驶室里拍摄到的官方宴会的一切活动。返回华盛顿后不久,罗斯福又任命了一个新的委员会。他任命史蒂文斯为主席和总工程师。
原标题:《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奇迹:万吨巨轮如何翻山越岭?》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来源:作者:[美]亨利·波卓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