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转自:上观新闻
夏天,犹如人经不起“烤验”会中暑那样,一些药物经不起“烤验”也会“中暑”。许多药品需要低温保存,以保证药品质量。如果储存不妥,不仅会使药品药效降低,还可能发生霉变,以至产生化学变化,产生毒性。
很“怕热”,需要“请进”冰箱的药物通常有以下几类——
针剂:很多针剂应放入冰箱保存。尤其是一些特殊药品,如胰岛素、白蛋白、乙肝疫苗、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制品,一年四季都要放在冰箱冷藏室贮藏,温度以2℃至8℃为宜,否则就会失效,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混悬剂:指以粉末状盛装在容器内的药品,在未冲泡状态下,室温下保存期为标示的有效期。一旦加水后,其保存期限缩短,一般不超过15天,此时应放在冰箱中冷藏。
外用药品: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洗剂和漱口液等,在夏季最好放在冰箱中冷藏,以获得较长保存时间。搽剂类药品含酒精成分容易挥发,应低温保存防止其挥发。
名贵药材:人参、西洋参、燕窝、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不易储存,容易出现受潮、泛油、发霉、变色、虫蛀等变质现象,如果量少,可以先用密封袋封装或防潮纸包裹后放入冰箱。
但也要注意,有些药物“怕冷”,完全没必要放在冰箱里,如止咳糖浆,低温保存会导致其溶解度变低、药效减退。软胶囊、眼膏、凝胶、乳膏、栓剂、乳剂等固体制剂应防冻,以免水分和基质分离。还有一些常温保存的药品,如片剂、胶囊剂、液体制剂、维生素类、中药制剂等,在避光、干燥处常温保存即可。
药品在存放过程中易受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对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夏季环境温度和湿度较高,紫外线强,药物更容易变质。
家庭中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药物的外观性状,如色、嗅、味等形态来识别药物是否变质。一旦药物出现下列情况,表明药物已变质,不能再使用:白色药片变黄,表面粗糙、疏散、潮解或有结晶析出;药片上有斑点、发霉、虫蛀、有臭味等;糖衣片有粘片或黑色斑点、糖衣层裂开、发霉、有臭味等;冲剂发粘结块、溶化、有异臭等;胶囊及胶丸有明显软化、破裂、漏油或互相粘连等;糖浆有较多沉淀物或发霉等;粉针剂结块、经摇动不散开、药粉粘瓶壁或已变色等。
建议大家养成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并按照说明书存放药品。药品最好用原包装物包装,便于识别和掌握服用方法、剂量。如无原包装,应选用干净的小瓶、干燥后装药,并将药物的名称、服法、剂量等写清楚贴在包装瓶上。
老年朋友可以建一张药品卡,将药品分门别类。可先将储备药品分内服、外用两大类;再按药品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失效期等制成表单,一旦需要即可查表,既方便又安全。
家庭储存药物的数量不宜过多,应定期(一般为3个月到6个月)检查药品是否过期或变质失效。药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和有精神异常的患者拿到,以免偷服、误服发生中毒。外用药与消毒、灭蚊、灭蝇药等决不可混放,以免发生意外。
(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原标题:《敲黑板!药物也会“中暑”,切记这些药物需冷藏保存》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李晨琰 题图来源:文汇报资料照片
来源:作者:叶显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