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本社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上半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经济的冲击低于预期,录得的经济数据、股票市场与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偏强。
不过,很多人认为,宏观经济增长与个人微观体感存在差距。当前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半年随着关税冲击加深,中国经济将怎么走?
本文逻辑
一、上半年经济的五大特征
二、下半年经济的两大挑战
三、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对策
【正文6000字,阅读时间15',感谢分享】
01
上半年经济的五大特征
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五大新特征(后疫情时代中国宏观经济五大特征):
第一,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
名义GDP包含价格,实际GDP扣除价格;当价格增长时,名义GDP增速高于实际GDP;当价格下跌时,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
在过去高增长时代,通胀压力较大,价格长期增长,名义GDP自然高于实际GDP;但是,从2023年开始,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名义GDP连续9个季度低于实际GDP。今年上半年,名义GDP同比增速为4.3%,实际GDP增速为5.3%,前者低于后者1个百分点。
很多人会问:名义GDP长期低于实际GDP,跟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只要实际GDP增长,就意味着实际收入增长,房价车价等商品价格下跌,个人的购买力反而上涨。
对于现金储蓄充足的家庭来说,不需要过度关注名义GDP;但是,对于高负债的家庭/经济体来说,名义GDP长期低于实际GDP,将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原因是,名义GDP增速/下降,意味着名义收入增速/下降,但债务是刚性的(只有利息下降),这就容易导致负债率上升,推升高负债家庭的偿债负担。
所以,一个高负债的经济体、一个高负债的家庭,一定要高度关注名义GDP、名义收入下跌。
第二,GDP增速与税收收入增速背离。
通常,GDP曲线与收入曲线是一致的,不可能长期背离。原因是,按照收入法核算的GDP,其实是各个部门的收入加总。
长期以来,中国GDP增速与税收收入增速是一致的,从2010年到2018年三季度,二者平均的偏离度只有2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从2018年四季度开始,二者平均偏离度扩大到9个百分点左右。今年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为5.3%,(1-5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6%,二者偏离度为6.9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种解释是,实际GDP扣除了价格,税收收入包含价格,因为价格下跌拉低了税收收入。但是这个解释是不充分的。我们把实际GDP换成同样包含价格的名义GDP,上半年名义GDP增速与税收收入的偏离度仍然达到5.9个百分点。
我们很难从经济逻辑上找到原因,只能从统计政治学上去推测。一般认为,GDP指标与收入指标不可能长期背离,未来GDP曲线大概率会向收入曲线回归。
第三,消费保持增长,价格维持低迷。
疫情之后,消费保持增长,但是价格低迷,CPI维持零附近。今年上半年,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汽车、家具、家电等产品带动消费增长,但没能提振价格,社会零售与价格的偏离度超过4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零售同比增长4.8%(回落趋势),CPI同比增速只有0.1%。
通常,消费强劲,意味着需求强劲,通胀上升。但是,从上半年量价背离表现可以看出,当前需求依然低迷,产能依然过剩,仍处于以价换量的艰难的出清周期。
第四,工业保持增长,价格长期下跌。
与终端消费相比,中上游的量价背离更严重。疫情之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高增长,但是PPI持续下跌,实际上,PPI已经连续下跌33个月。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涨幅扩大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跌3.6%,跌幅扩大0.3个百分点;二者偏离度进一步扩大到超10个百分点。
具体到行业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价格下跌21.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6%,价格下跌12.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1%,价格下跌11.3%;汽车制造业增长11.4%,价格下跌2.2%。
这突出的量价背离问题反映了当前中上游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正在以价换量去库存。
第五,社会融资保持强劲,市场利率却持续下降。
疫情之后,社会融资增速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较高的增速,反映投融资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利率却持续下降,各期限国债利率、存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利率均大幅度下跌。今年6月份,社会融资增速为8.9%,增幅进一步扩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65%维持低迷。
通常,社会融资强劲,容易提振利率。但是,疫情之后的社会融资,量涨价降。原因是,大量的信贷、债券的量都是由政府、国有企业创造的,而居民部门信贷、企业债券融资是下降的。社融领域的量价背离反映了市场化的投资需求不足。
后三个特征,分别在消费领域、中上游工业领域、社融信贷领域,反映了当前经济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各类市场价格下跌的问题与趋势。
02
下半年经济的两大挑战
以上五大特征的背后是中国经济需要面临与解决的长期性/结构性的问题。
下半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以下两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防止需求不足恶化。
随着对等关税对出口冲击影响加深,出口对经济的作用将从推动转向拖累。下半年,预计出口将明显下降,相关出口制造企业的收入也将下降,这可能打击股票市场的信心与价格。
美国与越南率先达成了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对越南征收20%的关税,对越南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40%的关税。预计,8月1日之前,将有一批国家与美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若东盟国家以美越为范本达成协议,那么中国的压力将上升。
原因:一是美国政府推高了全球整体关税率,这将抑制需求;二是美国对越南征收20%关税率,当前中国与美国之间加权关税率在35%-40%之间,其中15-20个百分点的关税差,足以削弱大部分商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和利润;三是美国对越南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40%的关税,这意味着转口贸易被关闭,将加速产业转移。
当外需下降时,内需不足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半年,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一种不好的倾向:为中国内需不足、消费不足辩护。他们用消费实物量而非消费额作为标准,对比中国与美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居民消费被低估,与美国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这种分析,只能说两分道理、八分胡说八道,而且,这种分析是庸俗的、缺乏经济学智慧的。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为鼓吹投资找靶心。
假如中国人一个月理一次发,美国人也理一次,二者享受的服务次数是一样的,但是,价格差距很大,前者只要30元,后者需要300元,假设质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按照消费额计算,中国人理发方面的消费福利只有美国人的10%。这显然不容易被接受的。
这种分析在一部分需求弹性不足的产品/服务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需求弹性强、价格高的产品/服务上是失效的。
有一个小故事,张五常去苏联考察,他发现,酒店的水壶是钢铁制成的,非常重,提起来费劲。张五常不解,后来他明白了,苏联的水壶产值是按钢铁数量来统计的,水壶越重、产值越高,但牺牲了消费福利。前苏联没有充分的价格指标,在跟美国较劲时只能使用数量指标来对比,但数量是反映不出消费福利水平的。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采用价格指标而不是数量指标,是因为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消费福利。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经济学家的基本素养。
当前,我们需要正视消费不足的问题,加大消费方面的直接支出,避免在出口下降时需求不足进一步恶化。
第二大挑战:防止通缩长期化。
社会大众担心通胀,经济学家担心通缩。大家担心通胀的理由很简单,通胀侵蚀手上的财富,削减购买力。然而,当前经济的挑战不是通胀,而是通缩。
CPI已连续两年在零附近徘徊,PPI连续33个月下跌,房地产价格下跌30%-40%,信贷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持续走低,A股十年如一日的稳定;近几年,房、车、家具、家电等大类消费品,手机、化妆品、服装等可选消费品,以及奢侈品,价格明显下跌。
尽管如此,社会大众依然担心通胀,其朴素的理由是,每年大规模印钞、发债,最终将引发通胀。
实际上,大规模印钞不等于通胀,通胀不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的,而是由货币流通量和流速决定的。
是否引发通胀/通缩,取决于两点:
第一,超发货币流向家庭部门/消费领域还是政府部门/投资领域。
当前,社会融资中60%以上都是政府和国有企业融资,然后就是大型制造企业贷款。换言之,每年高增长的货币更多流入政府部门和投资领域,更少流入家庭部门和消费领域。
去年开始地方政府进入化债周期,地方政府50%的新增债务融资用于偿还旧债,超过4万亿元的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系统,而真正用于投资、流入实体的资金要比预期更少。
这种印钞、借债与金融资本分配方式——非市场化方式,更可能加剧通缩,而非引发通胀。原因是,更少的资本流入家庭部门,无法提振消费,更多的资本流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在缺乏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集中投资,央国企控制的上游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普遍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跌、通缩长期化。
第二,家庭收入水平、结构与预期。
在每年创造的巨额GDP中,家庭部门分享的部分大概是40%,剩下60%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而国际经合组织的家庭分享的平均水平为60%。
一个国家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决定这个国家的消费率,与之对应的中国的消费率是40%,国际经合组织的平均消费率是60%。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是70%多,决定其消费率70%多。
通常,家庭部门分享经济财富比例高,则拥有更强的购买力来提振消费;相反,一个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占比太低,则更容易陷入需求不足和通缩的困境。如果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国际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60%,家庭可支配收入明年将增加超过20万亿,这定然可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和通缩问题。
当然,家庭部门内部的财富分配同样重要,如果内部贫富分化大,即便家庭部门财富增加,也可能引发通缩/资产泡沫,而非通胀。原因是,富有家庭分享到巨额财富,他们倾向于投资,而非消费。在普通家庭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如政府、国企投资类似带来更多的产能,导致价格下跌;调整的策略是,紧缩投资、降低流动性,加剧通缩,或者投资股票等流动性更强的金融资产,短期内推高资产泡沫。
所以,通胀/通缩,不完全是货币引发的多寡决定,在市场调节不够充分的经济体中,更取决于财富分配结构,以及超发货币的传导与分配制度。我们需要改变财富分配结构与金融分配制度,避免通缩长期化。
当然,经济挑战还包括防止债务风险增加等,因篇幅有限,不作分析。
03
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对冲
中国人或许是全世界最关心国家经济政策的国民。
几乎每一天都会有社友/朋友问我:社长,现在这种经济状况,政府该怎么做才能改变?
其实,所有能够改变的政策与建议,经济学家都提出来了,但“知道”与“做到”是两回事。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来看,“治标”指的是实施有效货币与财政政策;“治本”指的是围绕促进普通家庭收入增长实施制度改革。
一、治标:实施有效货币与财政政策。
货币与财政政策,起到的是逆周期调节作用,我在国家市场理论中称之为对冲作用,主要是针对短期问题、流动性风险。
过去几年,虽然央行也在降息,但是降息速度太慢,降息没能有效提振价格,导致实际利率反而上升,进一步抑制了投资、抬高了债务风险。
近些年,各类市场利率下降快:10年期国债利率降至1.6%,银行存款利率低于2%,保险预定利率降至2.5%,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至3%左右,个人消费信用贷款降至3.5%。但是,央行政策利率下降慢,基本被市场利率下降推着走。
当前,想要快速遏止通缩蔓延、防止债务恶化、避免流动性枯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幅度降息,在极端情况下实施中国式量化宽松(购债)。货币政策想要立竿见影,需要做到“三个超过”:央行降息的速度超过市场利率下降的速度、超过价格下降的速度、超过市场预期。
预计,央行还将进一步降息,加速进入低利率时代。
央行降息定然带来一些问题,如利差缩小等银行风险,但是央行只有主动行动、积极快速行动,才有可能化解风险;如果被动行动、亦步亦趋,只会恶化风险、加速危机。如果央行做到以上“三个超过”,还可能提振市场预期,降低经济风险。
财政政策则复杂一些,但真正有效的财政政策是简单的,那就是从功能财政转向民生财政,将财政支出的大头从公共投资转向家庭部门/消费领域,直接提高居民收入与消费福利。
例如1万亿财政支出,用于投资基建项目,还是直接发放给居民。
当前,基建大量过剩,整体投资回报率极低,相关部门苦于没有好项目,这种情况下更合适的配置方式是直接发给居民。
经济学的逻辑告诉我们,一笔资金,交给普通家庭/个人自主配置,比政府或一个机构配置更有效率。原因是,没有哪个机构能够掌握完全信息,按照每个人在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替代他人/所有决策。
刚刚过去的历史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经济学逻辑。
在疫情期间,美国等国家财政政策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直接把大量现金分发给普通家庭,这一政策带来奇效,不仅挽救了大量失业、被困的普通家庭,还拯救了宏观经济与资产价格。
这次财政政策实践引发了一次大通胀(需求端)。如何看待这轮大通胀?一方面,在疫情期间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美联储与财政部直接给家庭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直接导致供需失衡;另一方面,说明这一政策效果显著,否则美国经济掉入通缩泥潭、甚至债务-通缩螺旋。
提高居民收入的办法包括:给普通家庭无差异发放现金,减税降费降低社保负担,给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补贴,增加财政补贴社保的额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养老金。
二、“治本”:促进普通家庭收入增长的市场化、制度化改革。
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
推动国家转型的关键动作就是改革。中国搞经济改革,目的是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提高普通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福利。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把目的和手段搞反了。
如果搞改革,真正有效的改革,是围绕着促进普通家庭收入增长的市场化、制度化改革。
今年,普通人感到非常卷,政府也强调反内卷。怎么理解内卷?内卷就是存量争夺、甚至缩量争夺,缺乏财富增量。原因很简单,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整个社会的名义收入下降。
怎么反内卷?不允许企业降价,这种价格管制手段,百害无一利。价格下降是产能出清、企业自救的自然过程,说明市场在显灵、在发挥调节作用。
如果价格持续低迷,通缩蔓延,出清艰难,无休止内卷,怎么办?这说明有些因素长期扭曲了财富分配结构、降低了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反内卷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围绕着促进普通家庭收入增长进行市场化、制度化改革,打破扭曲财富分配和市场价格的桎梏。
此前,我提出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具体措施包括:打破行政垄断,降低石油、电力、金融等产业的准入门槛,实施市场化改革,让民营企业进入公平竞争,让普通家庭分享财富、参与财富创造,提高经济效益与财富增量;打破社保“三轨制”,提高央国企利润和资产划拨社保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农村养老金额度;等等。
经济问题表面上在需求端,根本在供给端,出路也在供给端,即市场化制度化改革,让市场要素自由流通,降低交易费用,建立独立法律体系,严格保障个人产权和企业经营权。
集体行动的困境在于知易行难,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彼岸在哪里、也知道通往彼岸的道路,但行动上却亦步亦趋、互搭便车,最终寸步难行、百折千回。
就个人来说,做好三件事情:降低预期、管控风险、锻炼身体。如果还有第四件,那就是多读我的文章。
全球资产配置一对一咨询,请添加智本社运营(zbs201812)预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