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近期气温持续攀升,对广大新能源车主来说,高温不仅考验着人的耐受力,更对车辆的电池健康、续航里程和行车安全提出了挑战。车辆搭载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升高,车辆自燃的可能性增加。这不仅对车辆本身构成威胁,还可能对驾乘人员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
今年3月,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于2026年7月1日施行。其中,热扩散测试触发条件新增内部加热,结果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虽然有了新规,但是作为车主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注意事项,让新能源车在酷暑中依然畅行无忧,安全出行。
在持续高温下,车辆空调系统的使用频率也会大大增加,有些车型还带有驾驶舱过热保护功能,车辆即使一直停着,系统也会检测车内温度,当达到设定值时空调就会自动开启降温。这样的情况下电池能量消耗也会相应增加,进一步压缩了车辆的行驶距离,增加了车主用车的“里程焦虑”。
高温天气也给充电桩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快充速度似乎变得缓慢,甚至出现充电桩功率大幅缩减的情况。这并非充电桩出了问题,而是动力电池在高温下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过热的充电桩会进入保护状态,无法正常进行充电操作,还会导致充电时间延长,给用户的充电体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业内人士得知,动力电池对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好。目前,市面新能源车主流电池均为锂电池,一般是三元锂或磷酸铁锂,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为20~50℃。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是电池中化学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在电池中,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存储着大量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或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锂电池在高温下会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内部压力上升,从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此外,高温还会加速电池的衰减和老化过程,降低电池的寿命。
当温度超过60℃时,过热的环境会使电池正极材料发生分解,磷酸铁锂电池的表现稍优于三元锂电池。正极溶解会导致材料结构变化和晶格破坏,一方面导致高电压区充电容量减小,另一方面造成活性物质间接触阻抗增大,锂离子迁移速率降低,最终使电池失效。
当然,目前的环境气温不足以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造成直接影响。车辆在设计之初都考虑到炎热气温的影响,并经过深度测试。即便气温高且经过长时间暴晒,电池仓的温度一般不会太高。同时车辆行驶的时候,电池的温控系统会介入工作,及时将电池冷却并控制在合理的工作温度区间。冬天给新能源车充电时,电池辅以加热功能以便保持最理想的温度,可以提高充电速度。所以广大消费者无需感到恐慌,车辆所搭载的动力电池出厂前都是经过严格的检验达到国家安全标准。
上车前最好能提前预冷,目前市面上很多新能源车型都支持手机App远程空调控制,上车前10~15分钟提前开启空调降温(如此时接通充电桩电源则最佳,用充电预冷更省自身电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车内温度,避免上车瞬间的极高能耗,同时进行车内换气也对健康有所帮助。
车辆在启动后,使用空调内循环模式制冷效率更高,能耗更低。车辆行驶一段路程后,待车内温度降下来且空气质量尚可时再切换。 温度合理设定:空调温度不必调得过低(如低于22℃),每调高1℃,都能省下不少电耗。建议设定在舒适范围(24~26℃),与室外温差不必太大。
在驾驶车辆时也要调整驾驶模式。在夏季高温天气下,车主可以选择经济模式或舒适模式驾驶车辆,避免急加速或频繁急刹车等操作,这有助于避免车辆电机刹车系统高温,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电池状况,如电池电量、电池的工作温度等。如果发现电池工作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车冷却或是停止充电等措施降温。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车制造和使用方面全球领先,在车辆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到极端气候下的用车场景,而且电池仓不会因为气温炎热而增加自燃风险。国家层面和行业组织也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对新能源车电池系统和充电桩设备进行认证,确保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和稳定性。不过暴晒过后的车内温度会非常高,大家夏季高温天气用车还是需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