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广州方女士咬开半块火腿面包时,大概怎么也没想到,嚼着嚼着会嚼出半只干尸状的蟑螂——更荒诞的是,她抠喉催吐后,竟又在呕吐物里翻出另半只。这幕发生在日常用餐场景里的“意外”,像一根刺扎进公众神经:当“吃饭吃出虫子”不再是新闻里的“偶发特例”,而成了某些人记忆里的“可能选项”,我们是否该问问:那些被反复强调的食品安全底线,究竟是在“守”还是在“漏”?
所谓“底线”,本应是餐饮行业不可逾越的红线。从原料采购时的虫鼠防控,到加工车间的清洁消毒,再到成品包装前的质检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该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可这只嵌在面包里的蟑螂,偏要在这些“本该安全”的环节里撕开一道缝——它或许是原料存储时防虫害的网没兜住,或许是加工时灭虫灯坏了没及时修,又或许是包装前工人随手扫了下台面,让藏在角落的蟑螂混了进去。无论哪一种可能,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底线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每个操作步骤里的“必须”。
更值得警惕的,是“留缝”背后的侥幸心理。这些年,类似“吃出异物”的新闻并不少见,可不少企业的应对逻辑始终停留在“事后补救”:先道歉赔偿,再配合检查,最后用一张“检测合格”的报告试图平息争议。但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事后合格”——方女士抠喉时的恶心、拍照取证时的愤怒、反复回忆用餐细节的不安,这些情绪岂是一句“符合标准”能安抚的?当企业把“底线”理解成“不出大乱子就行”,把“品控”简化成“应付检查”,所谓的“安全防线”就成了纸糊的窗户,一捅就破。
监管的“补缝”同样关键。涉事门店称“检查结果符合标准”,可标准本身是否该“长牙”?比如,对餐饮企业的虫害防控,不能只查有没有灭虫设备,更要查设备是否定期维护、记录是否完整;对加工车间的卫生,不能只看地面是否干净,更要蹲下来看看设备缝隙、操作台角落有没有虫尸蛛网。更该推动的是“透明化”监管——明厨亮灶不该只是直播镜头下的“表演”,而要让顾客能随时看到操作间;检测报告不该锁在文件柜里,而该贴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当监管从“突击抽查”变成“常态紧盯”,企业自然不敢再对“小缝隙”掉以轻心。
那只被吃进肚子又抠出来的蟑螂,终究会被处理。但它留下的警示不该被遗忘:食品安全的底线,容不得半分“留缝”的侥幸。对企业来说,守不住底线,再精致的装修、再响亮的品牌,都会被一只蟑螂砸了招牌;对监管而言,管不住“小缝隙”,再完善的法规、再先进的设备,都护不住消费者的“舌尖安全”。
毕竟,我们吃的不是“符合标准”的食物,而是“绝对安全”的安心。这安心,不该被任何一道“留缝”的底线漏掉。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