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城市工作会议:限制思路后退,更尊重城市规律
创始人
2025-07-15 17:22:25
0

特别声明

本公号坚持第三方独立研究平台的市场定位,积极响应并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致力于向读者传递正能量,分享前沿君团队及市场优质研究成果,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时隔十年,城市工作会议终于开了。今天官方发布的通稿只有2100多字,会议实际讨论的内容肯定比这多得多。我们重点关注会议对大方向的判断,方向决定未来的政策思路,会对方方面面带来影响。

这次会议,对城市工作的思路有一些明显的调整,更加偏向市场化的思路,尊重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

至于上周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棚改传言,我们认为批驳意义都不大,也已经被证伪。

这次会议,我们要点式综合研判如下:

1,城市工作的历史性转型已来临

当前中国城市工作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变,这个巨变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历史性变化带来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发展到头了。与之相关的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总人口减少。

过去中国经济的驱动模式被认为是“土地、房地产和金融”,现在希望转到“产业、科技和资本”。

在老模式下,房地产是驱动经济的一个核心因素。房地产扩张、带动地价上涨,地方靠卖地收入,投入到城市基建,城市摊大饼不断扩张,这个循环持续了一二十年了。

地方只要有钱了,城市建设、城市更新都好办。各地都在超前进行城市建设,包括轨道交通,都指望有永远不会停歇的进城人口、指望永远不会停歇的房价。

现在,这个模式已经断裂了,房地产扑街,地价也扑街了,城市建设当然也就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了。

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了很多年,至今仍不明晰,“人、钱、房、地”到底如何匹配?新的模式到底是什么?我们本来以为这次会议也许有一些更详细的阐述,可是还没有。

可能是因为房地产还没有触底,只有触底之后才会有增量资金进入,才能有更多的收购、重组发生,在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新模式还在摸索。

房地产新模式没有形成,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新模式也更难定型。5月份两办发布的城市更新的文件,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30年,“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向哪里转型?新的投融资模式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晰。

过去超前的基建,现在也要停下来。上周发改总结十四五的发布会对基建的定性用词是:适度超期,但不能过度超前。在上周研究报告中,我们详细分析了,现在哪些领域还能“适度超期”,哪些领域已经明确定性不能过度超前。

这次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这是一个关键判断,这意味着,过去靠房地产为龙头的城镇化已经结束了,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新的城市更新模式,新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都还在摸索之中,这个过程可能还要持续一些年。

未来可能有相当多地区的房子严重过剩,基本不太能指望新的人口来填补过剩的房子。大量的新房子会慢慢老去,得不到更新。

2,核心城市圈会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中国的城市化的思路争议持续了很多年,我们在2020年就写过这种争议,相关文章:《座谈会专家背后:城镇化路线之争》。

争议的核心点就是到底要控制大城市发展,还是要鼓励大城市发展。

在控制的思路上,这些年有所放松,但主要的思路仍是控制,通过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交通承载等各种测算,控制和限制人口继续增长,在超大规模城市上更是如此。

最后的政策就是“赶业赶人”,低端产业赶出去、“低端人口赶出去,城市不谋求做大,而是谋求人口减量、减量发展成为主要的方向。

特大城市为了减量发展,于是继续造新城,将功能疏解出去,说到底就是将人口和产业赶出去,降低城市的密度。但造新城需要很长的时间,能不能成功不好说,过去造新城有不少失败的案例。

十年前的城市工作会议的总指导思想中有八个字,“框定总量、限定容量”。这次会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表述: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着眼于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这是多么重要的表述!过去之所以要框定总量、限定容量,根本原因就是担心水资源不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些归纳起来就是“综合承载能力”,通过测算综合承载能力,进而倒推城市的人口和产量容量,多余就赶出去。

现在反过来了,着眼于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尽量吸纳更多人。比如,交通不是拥堵吗?过去就限号限牌,而不是提高交通管理能力,提升通行效率。

这些年中央反复要求放开消费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汽车牌号的问题,如果城市的交通管理能力不提升,怎么放开?

所以这次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工作中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如果交通不行,那就改善交通治理。如果水资源不够,那么就发展节约用水的措施,而不是在现有模式下刻舟求剑,将多余的人赶出去。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对的思路。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建议可以参考上海交大陆铭教授的观点,他最近接受上观新闻的长篇专访,谈到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他认为,上海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大家一直说上海好像人口太多了,但看看东京都市圈,超过3700万;国内的广州和佛山,两座紧密连接的城市人口加起来已经达到2800万。广佛的关系其实就像上海的浦西和浦东的关系,是一个紧密的一体化的都市圈概念。深圳和东莞,两座城市面积相加只有上海的2/3,但它的人口也是2800万。这几个都市圈出什么问题了吗?好像没有。不仅没有出问题,还给本地和周边地区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

如果现在的思路是“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那么接下来有很多限制性措施要调整,涉及人口、土地等很多方面。

现在对土地指标有各种红线限制,未来对超大城市的土地控制可能会进一步放松。这些年其实也已经在放松,比如去年2月份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的意见》,说到底就是放松对优势地区的土地控制。

这些年许多政策已经在区分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采取不同的政策,人口流入地加大各类公共服务的投资,人口流出地则要限制。

这是顺应市场规律的政策,除非人为控制,人口往大城市和城市圈集中不可避免。

如果看看上海和北京,它们的人口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年轻人真的不喜欢大城市吗,不会,是大城市不喜欢年轻人。一个城市要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还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超大城市还需要加倍努力与各类新一线城市抢人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次会议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要求,“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这与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人口密度有一些矛盾,人口在城市中心聚集,摩天大楼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超高层建筑到底是多少层,未来城市高楼是不是都要限高,这有待观察。

至于城市群和城市圈,这次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我们再引用陆铭的观点:

“我们现在从上海开车往江苏跑,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到了省界,上海这边是农田,江苏这边就是高楼大厦。全国不止一个超大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存在这种现象。在我看来,这样的现象只应该存在于国家与国家的边界上,比如美国跟墨西哥。一国之内的城市之间,是不应该出现这种分割现象的。”

什么是组团式?相互之间的功能协调,产业链之间相互配合,而不是大城市什么都要,大而全,导致周边是荒漠地带。

什么是网络化?就是相互来来往往,而不是单边吸附式,好资源好项目全部集中在自己手里,这不叫城市圈。

这方面要改革的内容还太多太多,都是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问题。

如果未来中国愿意进一步发展超大城市,那么这些地区的房价也会得到更大的支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会继续向这些地区倾斜。

3,城市更新没有明显加力

城市更新是这几年的香饽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9年、2020年、2023年和2024年都有相关部署。

为什么要做城市更新?原因有很多,一个是房地产高速发展到头了,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很多,换句话说韧性不强、安全性不强,郑州水灾类似的内涝、老旧管线带来的安全事故频发。

三是在水利、铁路等传统基建不断饱和的情况下,政府投资需要寻找新的方向,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燃气管道更新就成了既是民生,又是稳增长的方式。

城市更新现在其实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上文所述的城市投融资模式的转型。过去地方有钱的时候,各地都在更新,拆旧建新。或者打造一些人造古城,初期人流量还可以,后来就门可罗雀了。钱是地方面临的最大难题,不像过去那么宽裕了。

另外一个是这几年中央推动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做得很快了,未来需要寻找新的方向。比如,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今年底要完成,这是2020年规划的目标,去年底的住建的年度工作会议又重提了。

再比如,2022年印发的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方案,时间是2022年到2025年,今年底也要完成改造任务了。县级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改造也是今年底要完成任务的。

现在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留下来的都很难做,耗资大,程序复杂,回报低,比如地下管廊建设,涉及的部门多,而且造价不低,怎么改?

这次会议提到与城市更新的内容很多,总定性是“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并没有准备大上快干,加速推进。会议具体提到的领域包括: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要求是“稳步推进”,而不是加力。去年924一揽子政策加量100万,去年底住建的年度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扩大改造规模。

另外与韧性城市相关的包括老旧管线改造、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今年4月28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的回答给予了一些畅想:“以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为例,初步统计未来5年需更新改造燃气、排水等各类管道约60万公里、能够创造约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可以说我们扩大内需有非常现实和巨大的潜力空间。”

从这次城市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我们认为,没有明显的城市更新上要加力的表述。

4,其他

至于上周传言的新棚改,已经证伪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此前已在圈内分析不可能,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其他还有一些提法值得关注,我们不逐一展开:

比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促消费,尤其是促进服务消费,当然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但这些年来生活性服务业被认为是传统产业,受到各种限制,比如上市红黄灯行业分类可能就包括消费行业,未来政策会不会放开还要观察,已有不少呼吁。

比如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这些年城市环境有很大改进,与最高层重视密切相关,但短板还不少,比如土壤污染、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城市生物多样性”是个新提法,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

再比如智慧城市,这也是高层关注的内容,地方考察也有不少相关安排,比如2020年在杭州考察看杭州城市大脑、去年在重庆考察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等等。现在有人工智能加持,未来城市治理上的人工智能运用还大有前途。一些城市已经用人工智能来管理红绿灯,在减少拥堵方面有明显作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生态局回应杭州多名小学生流鼻血... #杭州一小学多名学生流鼻血干咳#【#生态局回应杭州多名小学生流鼻血#:尚未发现附近企业超标排污】近日...
基金一买就跌?避开这7个坑,投... (来源:中信建投财富管理)很多新手满怀期待地踏入基金市场,想着靠投资赚点“零花钱”,可结果往往事与愿...
山姆上新好丽友下架多款口碑商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据报道,近日,山姆会员商店的选品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吐槽山姆下架...
浙江建投:7月15日召开董事会... 浙江建投(SZ 002761,收盘价:9.08元)7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四届第五十一次董事...
西子洁能:7月15日召开董事会... 西子洁能(SZ 002534,收盘价:11.48元)7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六届第二十六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