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旬阳市关口镇泥沟村的农家小院里,几张板凳围成一圈。镇人大代表、村干部和十几位村民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也谈着村里的烦心事。“家门口那段路,下雨天实在不好走”,“东头那个涵洞因前阵下雨有点堵塞了”……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关口镇的各个村组社区已成为常态。这是关口镇人大大力推行的“院落会”——一个开在群众家门口的议事平台,也是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延伸履职触角的扎实举措。
农家院里议民事,板凳围出同心圆
“院落会”是关口镇人大联系服务群众的主阵地。镇人大代表们带着民情笔记本,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农家院落。傍晚、饭后、农闲时,几张板凳一摆,一杯清茶在手,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代表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家常”。乡音俚语间,修路、通水、环境、养老、孩子上学这些村民的“心头事”“身边事”,自然而然地摆上了桌面。这种轻松开放的形式,让平时不太说话的乡亲,特别是老人、妇女,也愿意开口说说心里话。
除了核心的“院落会”,关口镇人大还结合本地实际,延伸出“田间地头会”、“社区凉亭谈”、“代表流动站”等灵活形式,让代表的身影活跃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确保民意的涓涓细流都能汇聚起来。
民有所呼必回应,闭环办理有始终
“院落会”上聊的事,件件有着落。代表们现场能解释清楚的,当场就说明白;需要解决的,仔细记录在案。镇人大办公室快速梳理这些问题,属于村里能办的,立刻交给村两委;需要镇里协调的,形成代表建议转给相关部门;涉及更高层面的,积极向上反映。
镇人大主席团全程盯着问题的办理进度。进展慢了,有人催;遇到推诿,有人问。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环环相扣,形成闭环。问题解决的进展和结果,会及时告诉大家,通过在村务公开栏、代表联络站贴出公告等方式,让反映问题的乡亲心里有本明白账。
愁盼化解民心暖,代表就在你身边
“院落会”开起来,效果看得见。一批困扰乡亲们的“老难题”被摆出来、推动着解决:难走的路有人修了,失明的路灯重新亮起,堵塞的沟渠得到清理。邻里间的小摩擦、小误会,在“院落会”的轻松氛围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常常就能心平气和地化解开,村里的气氛更融洽了。
乡亲们的好点子、金点子,也通过这个平台汇集起来,成为村里镇上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推进乡风文明的好参考。代表们常到院子里坐坐、听听、聊聊,真心实意帮大家解决问题,乡亲们觉得代表更亲近、更可靠了,“有事找代表”渐渐成了大家的习惯。
“院落会”是关口镇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载体。未来,关口镇人大将继续把“院落会”办得更实、更活:扎根更深处,把会开到更多乡亲的家门口,覆盖更广人群;方法再优化,用好线上平台方便不能到场的乡亲发声,同时加强代表培训提升履职能力;难题盯到底,对群众反复关切的问题强化监督,推动建立长效解决机制;共治齐参与,讲好“院落会”故事,激发群众共建热情。
代表沉下去,民意浮上来。关口镇人大让“院落会”这座连心桥越筑越牢,让乡亲们的心声有回音,愁盼有着落,共同把家门口的日子越过越好。(关口镇:张镇)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