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Shahed-136”远程无人机还配备了无线电调制解调器,允许操作员直接控制最远150千米的距离,并使用中继器可实现更远的距离。
火箭助推起飞的AQ400无人机。
从俄方shahed无人机发现的英伟达JetsonTX2边缘计算芯片,该无人机配备摄像头和NvidiaJetsonAI 开发模块,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飞行。
乌克兰的AQ400无人机。
俄方的shahed无人机生产线。
王立群引言俄乌冲突已成为检验无人机实战能力的超级试验场,深刻重塑并极大拓展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与运用范围。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战化集成,显著推动了其在自主目标识别、集群协同作战等关键领域的飞速进步。世界各国都在紧密追踪这场冲突催生的无人机技术与战术革新,其诸多成果不仅极具借鉴价值,更对未来军队建设带来颠覆性压力与挑战。在商用无人机门槛持续降低、技术扩散不可避免背景下,俄乌战场激烈的无人机对抗态势,必将持续催生并演化出新型的作战策略与反制手段。基于近三年俄乌战场信息,我们看看无人机作战的核心发展特点与变化趋势。 俄乌战场上,无人机作战效能的跃升可清晰体现在装备规模(包括生产规模、作战规模)、作战速度(包括飞行速度、决策速度)与有效航程等方面的能力增长:①依托低成本和模块化量产技术支撑的大规模部署,无人机已成为支撑高强度消耗战的关键支柱;②高机动性的FPV无人机应运而起,成为执行近距离精确打击、即时响应战场态势的理想平台,并且极大压缩了“发现-决策-打击”周期;③借助空中中继节点(如专用中继无人机)或卫星通信链路(如星链系统),无人机的有效控制与打击半径得到革命性延伸。远程无人机深入敌后发起攻击,其攻击的突然性与隐蔽性可类比第五代战斗机的隐身优势。量产支撑无人机作战 俄乌冲突标志着无人机作战进入工业化时代,其核心特征在于产能扩张、战术演进与反制技术升级等方面的互动。战争初期,乌军主要依赖民间作坊和小型工厂的分散式生产,至2023年才完成国家主导的产能整合。2023年政府启动百万无人机计划,投入20亿美元专项资金,推动FPV无人机产量从年初的5万架跃升至年底的400万架年产能,相当于日均下线1.1万架。远程打击无人机同步实现规模化,计划2025年交付3万架新型号,其中采用木质机身与模块化设计的AQ400“镰刀”无人机可在前线1小时内完成组装。俄罗斯则通过引进伊朗Shahed无人机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如Geran-2型),实现量产突破。据北约监测报告(2025年1月),俄军在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期间月均出动数量突破1000架(图1),单日最高纪录达188架次饱和攻击,形成持续压力。 工业化量产催生了“低成本+定制化”生产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乌克兰开发23款专用远程无人机谱系,涵盖采用PVC塑料管机身的简易型号到配备军用级传感器的“Lyuty”高端侦察平台。俄罗斯则发展多层次打击体系,混合部署诱饵无人机与搭载温压弹头的特种无人机。这种规模优势彻底颠覆传统战场规则:超高战损率(乌军月均损失1万架FPV无人机)被规模化生产所消化,而单价数百美元的消耗性装备使传统防空系统陷入成本陷阱——单枚防空导弹成本往往超过无人机百倍甚至更高。 作战模式随之进化为系统性协同。乌军发展出分层堆叠(Stacking)战术体系:由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实施广域监控,中低空侦察机进行目标精确定位,最终由FPV执行自杀式攻击,构建三层杀伤链。诱饵协同成为关键增效手段,用于远程任务的所有无人机中,机群中约有30%的小型无人机如Rubaka承担诱饵任务,意欲吸引敌方防空火力,为载弹量达550千克的重型打击无人机Liutyi创造突防窗口。人工智能虽尚未实现完全自主蜂群作战,但已显著压缩决策周期。 反无人机技术被迫加速进化以应对规模压力。2024年11月俄军发动的188架Shahed机群攻击中,乌军以分层拦截体系应对:40%目标被防空导弹击落(76架),51%被导航欺骗系统诱偏(95架),最终突破率仅有9%(17架)。此外,依赖光纤传输数据的无人机因电磁信号微弱成为拦截难点,基于此,乌军除了正在测试德国与美国的拦截无人机外,并自主研发时速高达315千米的高速拦截机,旨在攻击俄军的Orlan和Shahed等无人机。 规模要素已跃升为无人机战争的首要维度。国家行为体通过工业化量产与协同战术,将低成本商用技术转化为可持续作战能力。俄乌冲突表明:工业产能储备与战术协同效能将成为战场胜负决定性因素,而人工智能与自主系统的深度结合或将引发规模效应的放大。速度与决策的协同进化 俄乌冲突爆发前,FPV主要用于民间高速航拍和竞速比赛。随着战事推进,乌克兰民间人士发现:无论是安装炸药、配备热成像光学设备,还是增强机动性,FPV都是现代战场上不可多得的、具有高成本效益的空中平台。于是乌军在FPV加装简易爆炸装置(如RPG弹头),创造了成本仅数百美元的“空中精准炸弹”。传统防空系统对小型目标难以有效锁定拦截,前线士兵往往只能依赖轻武器进行低效反击。FPV操作员能够灵活操控无人机绕过战场障碍,精确打击坦克脆弱的顶部装甲、敞开的舱门或步兵战壕的薄弱环节。为高效驾驭这类高速武器,乌军发展出“双人操作”标准模式:一名飞行员专注于FPV目镜提供的实时画面,执行复杂的高速规避动作并完成最终撞击;另一名导航员则借助数字地图提供精确坐标修正和目标优先级分配。这种分工将“发现-识别-打击”周期压缩至秒级,极大提升了近距火力反应的敏捷性。 FPV高达百余千米/时的飞行速度,也使战场决策速度加快。无人机识别目标后,乌军部署的Kropyva等战场管理系统能自动标记坐标并直接连通待命的炮兵单元,将关键决策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惊人的秒级。巡飞弹技术则通过独特的“高度-速度”转换模式优化了打击效率。俄制的“柳叶刀”(Lancet)、美制的“弹簧刀”(Switchblade)等巡飞弹,在巡航阶段保持约110千米/时的相对低速,进行持久的目标搜索与区域监控;一旦锁定目标,即在末段俯冲攻击中骤然加速至300千米/时,极大压缩了目标的反应窗口。 战场反应速度的大幅提升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整合,目前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目标识别规模化。乌军的“复仇者”(Avenge)AI系统具备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每周自动扫描并标记高达1.2万个俄军装备目标,并将信息推送至指挥官终端。②末段自主化。俄军“柳叶刀 -3”巡飞弹集成了英伟达Jetson TX2边缘计算芯片,赋予其在攻击末段自主识别、分类和锁定装甲目标的能力。③抗干扰导航。乌军使用的“Saker Scout”无人机,其内置AI导航算法使其在通信链路中断后,仍能依据预设路径或通过实时图像识别持续锁定并攻击目标。 战场速度不再仅仅指的是作战平台单纯的物理位移,而包括衡量信息处理与作战响应快慢能力的定义。FPV以其“高速突防+精准杀伤”的组合,迫使对手重型装备如坦克、装甲兵车等不得不寻求近乎全天候的隐蔽,深刻改写了近距交战规则。成熟的“人机协同+双操作员”模式则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最大化人类判断与机器快速响应的结合优势,为未来更高程度的自主作战系统奠定了实践基础。当FPV无人机提供的物理突防速度与AI系统赋予的决策响应速度产生叠加效应时,防御方已被彻底拖入秒级反应时代。从航程瓶颈到战略纵深 尽管商用FPV无人机在前线灵巧机动,但受限于锂电池容量,其单次作战半径普遍在20千米左右,滞空时间基本在15分钟上下,难以执行纵深打击任务。为突破这一瓶颈,动力系统的革新便成为关键。乌克兰的AQ400“镰刀”无人机创新性地采用汽油发动机并搭配木质机身,在载弹42千克情况下可将航程提升至750千米,生产成本仅2万美元。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研究展现出颠覆性潜力,理论航程可达锂电池的3倍,被交战双方视为下一代无人机续航能力提升的备选方案。 航程延伸的核心挑战在于控制半径的同步拓展。乌克兰军队依托SpaceX星链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了对1700千米外目标的超视距精确打击,2024年对俄罗斯境内奥列尼亚机场的图-22M3战略轰炸机突袭即为明证。俄乌双方更是竞相开发专用中继无人机以增强抗干扰与通信能力,例如俄罗斯的“Ghoul”FPV中继器采用3D打印部件、飞行控制器、视频发射器与声表面波(SAW)滤波器等技术,成功将无人机控制半径扩大1倍并确保视频信号实时回传。同时,俄乌军队将光纤制导无人机投入战场,其通过物理线缆传输数据,几乎完全免疫电子战干扰,成为穿透严密防空区的新生力量。 “无人机母舰”概念的实战化,再次说明俄乌战场是新兴技术和战术的试验场。俄罗斯Burya-20母舰可搭载多架FPV无人机飞行64千米后投放,自身同时还可充当10余千米范围内的中继站。该模式使母舰承担主要航程能耗,FPV得以保留电量、专注于末端精确攻击。中继技术与母舰平台的融合,使无人机攻击源从固定发射场转向移动式、隐蔽式平台,实现了作战网络的“去中心化”。 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突防能力持续提升,其突防距离呈现几何级增长。以乌克兰军队为例:从2022年6月袭击俄罗斯罗斯托夫一家炼油厂的10千米作战半径,到2023年5月突袭克里姆林宫的500千米,再到2024年7月北极机场行动的1700千米。这种防区外远程打击能力已成为乌克兰战场无人机使用的日常场景,它们开始模糊“前线”与“后方”概念,并使得发电厂、油库、指挥枢纽等战略设施暴露在无人机威胁之下。 无人机的智能化赋予远程无人机拥有精确打击的“大脑”。伊朗的Shahed无人机是俄罗斯实施远程打击的主要平台。乌克兰对缴获的该型无人机拆解分析显示:其82%的零件(包括GPS/惯性导航模块)皆源自商用市场,这些模块支持无人机在途中灵活地修正任务航点。乌克兰的AI无人机更能在通信中断时,自主识别60余类军事目标并动态规划攻击路径,极大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任务弹性。 当航程突破1000千米门槛,并与人工智能动态目标锁定深度耦合,任何国家的腹地均面临“低成本战略突防”的现实威胁。这不仅标志着俄乌战场的技术拐点,更是无人机首次实质性获取远程精确突袭能力的明确信号,也使得反无人机手段面临严峻挑战。结束语 俄乌冲突表明,未来战场的胜负已不仅仅是传统武力的较量,更是工业产能、智能决策速度与全域打击能力的深度融合竞赛。这三个维度相互催化、深度融合:规模为速度和航程的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速度提升了规模化机群的作战效能;航程则极大地扩展了规模与速度的覆盖区域。这场由无人机引领的作战革命已经对各国防务体系构成空前挑战,无人机已不再是战争的配角,而是塑造战争形态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