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小院“方寸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大作为”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科研院校,一头连着广袤田野。自从云南省启动首批科技小院建设工作以来,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及学子迈出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农村,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近年来,在云岭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小院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
本期先锋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科技小院的“方寸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大作为”。
张福锁院士(前排右二)在水稻田指导科技小院师生种植水稻。通讯员 赵渝 摄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我省科技小院建设的总体情况。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宣传员 宋凯:
自从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提出“科技小院”这一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后,我省相关单位积极响应,2020年以来,分别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小院”“省级科技小院”以及“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云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参与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的建设。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建设国家级科技小院43家、省级科技小院56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36家。
在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云南普洱有机茶科技小院,科研人员(中)和茶农讨论技术问题。通讯员 瞿园圆 摄问:科技小院建设具体怎么推进?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宣传员 宋凯:
以农技协科技小院为例,在建设之初,我们便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及“一县一业”相关政策,深入各地开展调研,紧扣地方主导或特色产业建立科技小院。例如,在我省的水果产业示范县宾川县,建立了葡萄科技小院;在蔬菜产业示范县元谋县,建立了果菜科技小院;在肉牛产业特色县广南县建立了高峰牛科技小院……建立这些科技小院,目的是将创新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我省以“科协领导、资金配套、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常驻、多方支持”为原则,整合了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优势资源。省科协为每个农技协科技小院提供每年10万元、持续三年的专项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440万元,有力保障了科技小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科技小院工作人员在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水稻种植基地调试植保无人机。郝亚鑫 摄问:目前,科技小院在推动云南乡村振兴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金可默:
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立的初衷和目标,就是开展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三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带领下,我们成功探索出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水稻-富硒油菜薹”套种、“烟草-玉米”套种、“鲜食玉米-莴笋”套种等多种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创制了以绿色智能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为核心,科学匹配高肥力土壤和作物高产需求的新技术模式。三年来,实现水稻、烟草、蔬菜等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分别达78000亩、32800亩和1000亩,增产10%-30%、节肥10%-35%、减排20%-50%,作物每季亩均降本增收600-2000元,很好地带动了流域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绿色转变。
姚安花卉科技小院负责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赵雁:
目前我们科技小院最大的成果是矫正了畸形花。我们发现,花卉基地中的部分鲜花会出现“弯头”现象,“弯头花”属于畸形花的一种,卖不出去,直接影响花企和花农的收入。对此,我们从品种对比筛选、激素分析、土壤研究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成因及对策,将畸形花的比例降低了11%。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正在申请专利。另外,我们还为姚安引种了10余个花卉新品种,目前正在示范推广中。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宣传员 宋凯:
通过科技小院的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例如,云南农业大学大理烟草科技小院赵正雄教授团队联合多方研发的烟草绿色种植模式,在示范推广过程中,肥料投入减少50%,产量增加7%,收入增长17%,示范面积达10.62万亩。另一方面,科技小院的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云南江川山猪科技小院为例,依托企业提供猪苗饲料,专家制定养殖标准,农户负责生态放养,带动江川区白石岩村建成12个放养场,年增收60万元。此外,科技小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手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升级。比如云南东川小枣科技小院通过品种改良和绿色认证,带动500户农户冬枣错季销售,2024年产值达到230万元。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研究员、特色林果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陈鹏(中)带领盘龙区特色林果科技小院成员开展大棚试验。郝亚鑫 摄问:科技小院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优势?
驻江川山猪科技小院博士 邓梦玲:
学校实验室场地有限,很多成果没办法应用。有了科技小院后,可以把实验室研究的一些成果更好地进行应用和转化。比如,我们通过将科研与山猪养殖生产实践进行有效结合,针对性开展一些寄生虫的检测和研判,并为养殖户针对性提供治疗方案,将科研力量直接转化为助力动物健康和肉制品安全的生动实践。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宣传员宋凯:
为了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我省科技小院推行“四零”服务模式。“零距离”意味着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困难,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零时差”要求科研成果一旦成熟,即刻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推广应用,减少信息传递的延误。“零门槛”即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农民,使他们能够轻松掌握。“零费用”减轻了农民获取技术的经济负担,让科技服务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体。通过“四零”模式,科技小院有效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梗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位于勐海县曼恩村的多年生稻试验田。郝亚鑫 摄问:科技小院在乡土人才培育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姚安花卉科技小院负责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赵雁:
“培养乡土人才、实现联农带农”是科技小院的重要职责之一。一年来,我们深入姚安县官屯、前场、光禄等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工作,手把手教当地农户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目前,我们已经开展田间指导工作培训21场次,惠及群众900多人。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叫周红的花农。过去,他采用种菜的方式种花,技术、设施都很落后,种出来的花品质不好。后来,我们帮他加装了水肥一体机,并传授他科学种植技术,如今,他已经成了村里的种花能手。
玉溪艾猪美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永志:
这两年依托江川山猪科技小院,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会定期到养殖点对公司合作的养殖户进行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不少养殖户受益匪浅,通过与专家团队面对面交流,养殖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使得猪肉品质持续、稳定得到保证。目前,企业和养殖户深度合作,日均山猪存栏量600多头,每头每天能为养殖户带来3元的务工收益,养殖户每养殖一头山猪的年纯收益500元以上。
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在石林人参果种植基地观察人参果长势。通讯员 张玉光 供图问:科技小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帮助?
石林西游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张玉光:
近年来,合作社依托石林人参果科技小院,建立了人参果技术研发基地和人参果新技术试验展示成果转化基地,以“科研+合作社+基地”模式,带动社员及人参果种植户转变种植模式,提高了种植效益,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未来,我们也希望通过科技小院,进一步加强人参果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用科学思维和科技力量帮助人参果产业发展,有效突破种植中的轮作障碍等技术短板,在优质、优势品种创新上进一步突破,让更多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成助力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驻江川山猪科技小院博士 邓梦玲:
目前农户养殖的山猪,通过合作企业在玉溪多个地方的专卖店进行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我们希望用技术支持产业,只有技术好了,养殖户收益才会稳定,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整个养殖产业才能得到有序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山猪科技小院项目,提高消费者对肉制品的信心,让消费者吃到更多放心肉,用科研力量助力食品安全。
问:目前科技小院的发展还有哪些需完善的地方?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宣传员 宋凯:
首先是科技小院在全省层面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目前三类科技小院由不同厅局和单位创建、管理,彼此之间在政策支持、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三类小院也存在重合,如果能够确定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相信未来可进一步促进全省科技小院的管理工作。有的省成立了科技小院管理联盟,我们不妨借鉴其做法。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虽然省科协每年都有资金投入,但作为群团组织毕竟力量有限。再次是希望能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政策帮扶。最后是相关高校对科技小院的配套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文山州广南高峰牛科技小院。文山州委组织部供图问:下一步,为促进科技小院发展,我省有何打算?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宣传员 宋凯:
今年我们将积极向中国科协农技服务中心争取项目资金,计划用于帮扶全省2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中就包括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带动产业升级。
在科技小院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健全组织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巩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各方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同时,注重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紧密结合,丰富农村科普活动,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努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同时造就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科技小院不仅仅是一个扎根基层的科研场所,更是建设和美乡村的示范“小院”,像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建在洱海生态廊道边,其独特的外观、富有科普特色的展板,也常常吸引游客和当地群众前来游览。这也给了我们启发,在未来要继续拓展科技小院的功能,将小院打造成面向群众开展政策宣讲、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田间观摩、文化活动、人才培养、观光旅居等综合社会服务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让科技之光真正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蒋颖 谭宗慧 曾永会)
原标题:科技小院“方寸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大作为” 来源:云岭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