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日前,安徽省作协与安徽省民宗委共同举办了“筑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的创作采风活动。平原烟火麦地花絮,灿烂了认知开阔了远方。走千走万啊,见到淮河两岸。 ——题记
麦地
高架桥下面,大平原低低的。麦地还在往下低。栗色给兜底了。麦浪沟垄,还有一起的小风,都在浅浅里活动着自己。成熟是响亮的,也是无声的,更是坦平的。碰到地气了,雪白的鹅在叫。红掌已被沙土改变不少。后来我发现,好多地方是一样的。一个叫清波的人在追着自己的影子。
云在天上白着,鸟也不闲。凉飕飕的绿叶里,庄台是土堆的。仓廪跟着高出了。麦子长成两岁啦!我们在辩,收割就在这几天。眼睛都在往下看。哟,麦秆这么矮。矮和平那么突出那么爽净!一心一脑的,把高让出吗?
高铁在转。杨树和屋顶,一下子转到后面,成了看过的旧页。不要紧,经常的情况就是温故而知新。我们再快,还是在昨天的轨迹里追赶着今天的行程。
池塘明晃晃的,露珠躺在叶子上。麦地还在很深的栗色里。哦,开了个豁口。忙,来了个先?急,在翻看深处的打算,还有多远?大平原风驰电掣啊,庄稼的茬口,得像额头贴准足球,才能稳实住精彩。
安丰塘
安丰塘到了。一条公路重叠在漫漫塘堤。公路堤坝,两种叫法,一样宽长,一起弯进一个选择里。我照了个相,也就是和一个亭子一塘水在一起。流动的在流动,该立的就立了。
楚国丞相孙叔敖,花了七年做完这个水利工程,就一直活在波涛里。那时的波涛比现在大。从讲解员这里,我知道了安丰塘比过去小了。2500多年不难到达。每一片浪花和小树林,覆盖起来的水土,还是叫大地。
石板上的文字刻起来比纸写的难多了。孙叔敖把两头蛇打死埋了。那时他小,哭着要和母亲生死离别。传说这蛇,人见到了会死的。知道了儿子埋蛇是为更多的人看不到。母亲安慰,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一个大人物的后面,总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孙公祠里这种事不少,慢慢走慢慢看吧!柏树、松树还有桂树,站在院里。大筐的桃子绿里带红,卖桃的人去哪了?堤坝(公路)安丰塘在面对面。满满的爱意很久很久了。凝视或谛听在重叠也在不断移动。
袋子在手中晃悠
小余进了一家小店。我跟在他后面。他经常来蚌埠,所有的拐弯抹角,难不倒他。他把一个袋子,在我面前晃了一下。他来的目标实现了。买了啥呢?他又晃了一下。袋子没碰到什么,本来空中什么也没有!架子上琳琅满目。仿佛小余带我们抄条近路,见了真相。
货物很近很远,对我都一样。不需要是个硬道理。吃饱喝足,我可以绕着它们走,也可以弯下腰来看看。满店的货色,太热烈。可我早已冰封雪裹。小余那么快地进来,又那么快地买上一袋子。肯定有他的道理。他打开袋子,一袋瓜子,一瓶果糖。他说得有鼻子有眼,都是蚌埠名产。袋子上有“非遗”字样。
我想起来,我爱人喜欢嗑瓜子。我照样买了小余买的东西。奇怪的是,我后面的人问都不问,也买了瓜子果糖。窗子里五颜六色,巷子里车子在跑。小余的派头,被一下子广泛了,袋子在我们手中晃悠。
每根丝都是活的
摇摇蚕茧,在响。一个蚕茧开始一个规模。蚕丝连起来,我们跟着。穿过一个又一个厚布遮的口子,仿佛穿针引线的是我们。
抽丝剥茧先在滚水里泡泡,然后热气在铁架、手指上绕着。我们在机器之间绕来绕去。从长丝,线棰,到布绸,彩缎,离不了弯弯绕。也许自己绕进去了,才能搞清弯弯绕里的大道理。丝绸博物馆有看头。所谓“东桑西移”工程,是每一根丝的影响,在阳光的照耀下发生了位移。萌芽的后面是桑叶,明亮扩大了视野。眼前的情况,厂房之间,一片桑林。两棵桑树像银杏一样高大。少有啊!阜阳的丝厂花了功夫,从很远的地方移来的。绿荫落地了,绿风从枝桠里吹来,在身上柔柔地碰着。
繁忙和景象一样普遍。管线的女人,不停地走着。影子倒进流动的丝绸。女人和丝绸在同一起跑线。轰隆隆的叙事不光响亮,还要有看点。柔软,起伏,气息若兰,说来就来!每根丝都是活的,大幅锦绣源源不断。
馄饨
随大流我来到阜阳无名小吃。正堂转一条廊道,都是食客。没位子。等了会儿轮到我。食谱的第一单:馄饨。我点了。我把中午当早上。
捧着热气腾腾的馄饨,找了个位子。这碗是个老江湖,又厚又高,碗沿加了道蓝箍,怕碗里的晃荡不老实吗?漂着的馄饨被沉着的馄饨顶住,沉着的想上来被漂着的压着。碗里热闹了。咬了一个,肉馅鲜艳感觉不错。接下来的汤汤水水很痛快。老一套了,可老一套里全是味道。也够新鲜啊!十二点早过,一道来的人,还在排队!好像早晨是这么难等到。我低着头,少不了的稀里哗啦。肚子被一连串地响应着。就是随大流,我也是被高抬了。
上来一袋煎饼。我的吗?我饱了。这和我们那里的煎饼,不是一个概念!面皮包着潮乎乎的菜叶,大平原里的新鲜劲儿直冒。我更饱了!
编钟
敲着三千年五千年,敲破了厚土敲破了暗夜。灯火追上来,我赶到寿县看编钟。这不就是瓦垄小学屋檐下挂的铜钟,一下子给乘以5倍甚至8倍嘛!木架上的景象很壮观。铜钟上的麻痕,和花生土豆上的疙瘩差不多,都是土给的。
安胜男老师没有把我从床上敲回清早。他常常把钟声敲得越来越小,后来干脆敲成一串省略号。那时值班老师轮着敲钟。朱容众老师敲得最响,细绳子不影响力量往上跑。原来他是远征军汽车排排长,手上有一套。刘胜檄老师的喉咙比钟远!他教我们唱:水乡三月风光好。整个瓦垄街都听到了。
扯远了。没办法,见到这么多古董。我的心跳不可能不往远里敲。回到小学生的虔诚是必须的。寿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我多么浅薄。好歹要结合一点感受,话就说到很远很早了。事情老是老了点,但真实劲道。编钟在柜子里很骄傲。它们和鼎,尊,鼐是个大家族。楚文化的故乡,免不了涉及曾侯乙编钟。六十五件青铜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好多大音乐家,把“稀世珍宝”搬上世界大舞台。好听的声音飘起来,它们早就是中国制造。
牛肉饼
牛肉饼很厚,从更大的饼里切的,有棱有角。昨天小李从亳州寄出,今天到了。包里放了冰。他说,吃的时候用烤箱或微波炉烤一下。我家没有这些电器。切了一块,剩下的,放进冰柜。
接下来,爱人在厨房里叫了,要我试试牛肉饼可热了?锅里热雾闹腾。坏了,牛肉饼不像来的时候棱角分明。露馅了!面皮靠边,很疲倦的样子。一堆山头也不知怎么搞的。锅里嗞嗞叫。赶快搛一筷子,嘴里一试,冷的。这么热烧里还有冷摆子。看来北方的劲道不服南方的烟火。
个性也彻底糊啦,剩的饼,不能这么搞。我想好了,先在锅里放冷水,牛肉饼放碗里,再不对饼伤皮动骨,然后一起放锅里。水不能多,不能烧成土耳其浴室。要像瓦特的蒸汽机,有点咕咚就好。反正我有柴火灶。我坐在灶前,也坐在桂花树下。桂树像多年熬出的浓稠的汤,还在消化着安静。我一根根地塞着柴,慢慢烧。话说回来,热牛肉饼味道还是蛮好的。粉条,碎牛肉,面皮,新奇的北方劲道,合起来的有棱有角。
上一篇:深海幻境 奇妙之旅
下一篇:山西研学记:触摸千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