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瑞士日内瓦湖畔的“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AI for Good)”再次汇聚全球智慧。在这场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牵头、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参与的盛会上,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波格丹-马丁的发言掷地有声:“人工智能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向善的手段。”这场盛会不仅勾勒出AI技术造福人类的愿景,更见证了中国从技术追赶到伦理引领的跨越。中国企业的创新成果——从普惠助老的语音导航到无人驾驶的无障碍服务,从智慧农田到家庭机器人,无不诠释着“科技向善”的深刻内涵。
从技术创新到社会价值
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正将人类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伦理十字路口。技术如何真正服务于人的福祉?中国以行动给出了答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有5.4万项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了3.8万项,占70%。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157万件,占全球总量的近四成,稳居世界第一。毫无疑问,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第一梯队”。
同时,中国也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了中国方案。自2018年起,中国每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全球行业领袖共商人工智能领域新发展。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出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指明了方向。2024年7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经过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充分彰显出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负责任态度和重要引领作用。同年,中方成立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共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助力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看到,中国在AI伦理与规则构建上的探索,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
中国科技的温度与担当
当前,AI技术正被系统性地注入“向善”基因。在本次峰会展区,中国企业的案例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普惠方面,中国电信展示的全球首个纯语音导航定位大模型,让老年人仅凭一部普通手机就能享受语音叫车与导航服务,而防诈辅助大模型则以80%的准确率守护百姓的“钱袋子”;中国联通的“智家通通”机器人,以1.2T算力赋能15个家庭场景,让AI成为弱势群体的“数字助手”;百度“萝卜快跑”凭借无障碍服务斩获“人工智能向善”杰出案例奖,其语音交互、蓝牙解锁等功能,为视障人士打破了出行壁垒;阿里达摩院多癌早筛AI技术已覆盖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2000万人次,推动AI成为人类社会抗击癌症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中国将AI与农业、生态等关键领域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在河南兰考,中国移动的“高标准农田指挥调度平台”让AI参与耕、种、管、收全流程,亩产提升的背后是算法对土壤、气候的精准解析;在宁夏贺兰山,水利大模型构建的防洪“四预”体系,将灾害响应从“事后抢险”变为“事前预警”……
技术善意,体现在其对弱势群体的赋能和对劳动力的解放。这些实践表明,AI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照亮每一个角落的“数字阳光”,同样的,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战略伙伴”。
AI向善,既需技术创新的“硬实力”,也需人文关怀的“软温度”。中国从专利申请到落地应用,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技术进化的坐标。当全球仍在争论AI的威胁时,中国的实践已证明:真正的科技向善,是让老人不再为扫码困扰,让农民靠数据增收,让视障者自由出行,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平等拥抱数字文明。
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正如日内瓦湖上的粼粼波光,中国AI的微光,正与全球努力交汇,照亮智能时代的共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