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潮新闻报道,这个月起,今年新一批大学毕业生即将陆续踏上工作岗位,而转型升级中的浙江制造企业,也在期待更多高素质青年加入。浙江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省制造业拥有超1380万从业人员。专家估算,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超50万人,岗位涵盖生产、研发、仓储、销售、管理等。进入工厂的他们,年轻、有文化、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他们自称“打螺(丝)青年”,但大多从事的不是传统概念的体力劳动,而是技术和知识含金量较高的操作、研发等工作。
车间里的 “新打螺青年”,给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带来启示。
2021年,《中国青年报》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多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不再青睐“蓝领”、当“打螺青年”,如因一线生活枯燥单一而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对制造业基层的工作前景不看好、工作环境差、基层工资低等。这导致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就业难,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制造业招不到合适的优秀人才。
我国一直以来推进的产教融合,也受到影响。由于很多技能人才毕业后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当“蓝领”,制造业也就缺乏推进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制造业处在产业的中低端,能给技能人才提供的也只是传统的“蓝领职位”,这既不符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就业期望,也不必采取产教融合方式来培养这些技能人才——企业只需对招来的劳务工进行简单的培训即可。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但“双元制”在我国遭遇“水土不服”,很典型的是,职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常被质疑专业不对口,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做流水线上没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工。
总体看来,成功的“双元制”是由高端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驱动的。由于高端制造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难以通过简单培训就上岗,需要较长周期培养,因此企业有积极性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而由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到制造业可以获得体面、高薪职位,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就有很多学生自愿选择进职业院校,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所需要的产业人才,就不再仅是传统的“蓝领”,而是“新打螺青年”。与以前的“蓝领”相比,“新打螺青年”是技术型、创新型、综合型的新职业群体。他们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社部预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另外一些人力资源研究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超过3100万人,占到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这也必然带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当前的“学校热企业冷”“剃头挑子一头热”变为学校和企业双向奔赴,破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两张皮”的难题。为获得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企业有意愿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包括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等。而随着更多智能制造企业为应用人才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岗位,我国也将构建起技能型社会,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与学历内卷,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也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作者是知名教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