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草原畜牧业是广大牧民主要的生产生活依靠和经济收入来源,是优质“肉库奶罐”的原料基地,是草食家畜节本增效的潜力地区。近年来,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牛羊年末存栏和肉产量较快增长,主要草原地区综合植被盖度不同程度提高,促进农牧民增收成效显著,2023年牧民牧业人均收入较2021年增长15.8%。
草原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草原,发挥草原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牧区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草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通过多维度创新实践,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中探索有效路径。
保护和利用“两手抓”。牧区在通过科学管控草原、加强保护以防止生态透支的同时,以承载力为依据有序利用草原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筑牢牧区民生根基。内蒙古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并在全区17个旗县启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一地一策探索解决的有效方法,天然草原得到休养,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降至10%以下。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明白卡制度,动态监测草原承包面积、禁牧与草畜平衡面积、理论载畜量等关键数据,精准锁定超载草场,通过租赁饲草资源、开展跨区域畜牧业资源利用等,降低本地草场载畜压力。还有牧区通过整合碎片化草场,划分牛羊集中放牧区,实施轮牧制度,推进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
畜牧业转型升级“双创新”。草原牧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畜牧业从传统粗放向绿色高效转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创新工作体系,出台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配套制定覆盖农牧、林草等多部门的子方案,作为补充和支撑,选取试点作为畜牧业经营方式改革试验田,着力改变养殖方式;架构“公司+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的畜牧业利益联结新机制,创新推出“代养、寄养分红”“暖季草场放牧、冷季集中舍饲”等模式,少养精养、科学繁育和标准化饲养,推动畜牧业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新疆布尔津县推行职业代牧人制度,实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放牧,释放的劳动力通过从事其他产业实现增收。牧区还以推进牧旅融合为突破口,加快草原畜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内蒙古计划带动70万以上农牧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等。
家畜和牧草良种“双保障”。牧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特别是种业的护航。牧区以草食家畜和牧草良种选育为基础,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在草种育种上,内蒙古修订印发草品种审定办法,承接耐寒高产苜蓿、高结实率羊草、优质燕麦草新品种创制等国家攻关项目,2024年共审定通过草品种42个,包括羊草、冰草、苜蓿等17个生态修复和畜牧业生产急需的优良草种,截至目前草品种数量超270个。草原牧区种畜场、核心育种场和扩繁场三级繁育体系逐步完善,优质冻精等现代生物技术广泛推广,草食家畜良种生产性能全面提升,推动草原畜牧业从多养向精养转变。青海大力推广牦牛良种,能够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的“大通牦牛”已推广至新疆、西藏、甘肃等牧区,适宜集约化饲养的“阿什旦牦牛”破解了枯草期养殖难题,在舍饲过程中更易管理,生长发育也快,有利于稳定牧民收入。新疆聚焦褐牛、哈萨克羊等特色品种,构建现代育种体系,截至2024年底,累计推广优质褐牛冻精30万剂,组建万只级肉羊核心育种群30个。
智能化和数字化“双助力”。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为支撑,以数据资源整合与智能决策为纽带,牧区畜牧业实现了传统放牧模式向精准化、集约化的跨越。内蒙古阿拉善盟养驼牧民通过使用北斗定位智能放牧系统,利用手机实时追踪骆驼位置,经测算每年可节约牧民50%以上放牧时间,并有效降低放牧成本。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尕海合作社应用智能饲喂、加湿恒温等技术,打造智慧羊舍,助力藏羊养殖从“一年一产”转变为“两年三产”。
当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要实现草畜基本平衡、草原有效保护、牧区高质量发展,仍任重而道远。一是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动态调整补奖标准、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资金引导,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二是加强草原动态监测,科学调整草场类型,实现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有序转换,提高草原合理经营利用水平。三是加大科技投入,设立草种创新、草原修复技术、智能养殖设备等领域科技专项基金,以科技支撑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下一篇:民众建议欧盟反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