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主旋律。赛得利(南通)纤维有限公司正通过创新绿色科技,重塑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新范式。作为金鹰集团核心生产基地,该企业凭借全球领先的闭环生产工艺,打造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绿色解决方案。近日,笔者走进金鹰(如皋)产业园,深入探访赛得利南通工厂,感受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卓越成就。
绿色启程:沉浸体验与全球布局
走进金鹰(如皋)产业园新落成的绿色生活体验馆,沉浸式的科技展示仿佛让人置身于生机勃勃的种植林。在这里,访客不仅能感受到金鹰集团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更能深入了解其核心企业——赛得利(南通)纤维有限公司如何通过创新,引领纺织业走向绿色未来。
旅程由一个精巧的互动开启:参观者轻触屏幕上的水滴,看着它们汇聚起来,轻轻滴落在虚拟土壤中一株小小的树苗上。在点滴水珠的持续滋养下,小苗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缓缓舒展枝叶,最终茁壮成长为一棵挺拔的大树。这充满生机的模拟,正是对“绿色行动始于点滴”这一理念最直观动人的诠释。随后,通过地球装置和沙盘投影,金鹰集团作为一家资产超350亿美元的跨国可再生资源巨头的全球布局清晰可见——业务遍布6个国家,旗下赛得利集团在中国拥有15家工厂,纤维素纤维产能稳居全球前列。紧接着,讲解员道出绿色根基:“绿色,从源头开始。”金鹰在印尼和巴西拥有可持续管理的林地,每天种植高达150万棵树。这些木材经过加工,通过集团自有物流网络,直接运送到如皋的莱赛尔纤维生产线。
绿色核心:莱赛尔纤维的卓越与环保
这条生产线上的“明星产品”莱赛尔纤维,被誉为本世纪的“绿色纤维”。它取材于木材,却奇妙地兼具了棉的透气、丝的光泽和涤纶的强度,成为高端服装和家纺的理想选择。
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绿色基因:赛得利采用了一套非常先进的闭环生产工艺,能将生产溶剂回收率提升到99.7%。这意味着原料和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并且经过国际权威机构TUV Austria的严格认证,赛得利的莱赛尔纤维在海洋、土壤、淡水和堆肥环境中,可28天完成降解,对缓解困扰全球的微塑料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赛得利现代化的智能车间里,全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占景炼厂长自豪地介绍,他们的莱赛尔纤维不仅原料来自国际认证的种植林,更重要的是依靠自主开发的浆粕和先进纤维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了纤维的卓越品质——干湿强度高、疵点少、性能稳定均一。再加上其可生物降解的特性,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纤维素纤维。
绿色智造:全链条的协同创新
产业园的绿色理念还体现在能源利用上。园区铺设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高达2100万千瓦时,配合全太阳能路灯系统,构建起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此外,依托如皋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园区正与当地的长源码头携手打造全球最大的“木浆港”,这将大大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成立于2020年的赛得利南通公司,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一期年产10万吨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项目从2022年5月破土动工,到2023年8月第一批高品质莱赛尔纤维成功下线,仅用了15个月。技术突破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2025年初赛得利(南通)获得国家专利的“一种逆流再生离子交换器”,通过结构优化使设备效率提升20%,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截至目前,公司已手握14项专利,参与了95次招投标并取得12项行政许可,充分展现了其在绿色纤维制造和环保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绿色担当:理念内化与未来展望
这份对绿色的追求,也深深烙印在企业的文化和行动中。每年植树节活动员工积极参与,践行“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日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净滩活动,生动诠释着金鹰“开发永续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的宗旨。集团创始人、爱国侨领陈江和先生更是积极投身公益,在华累计捐赠超过5亿元,支持教育、乡村振兴等事业。
贯穿从源头林地的可持续管理,到工厂的绿色智造与技术创新,再到积极的理念践行和社会担当,赛得利(南通)正以全方位的实践,展现着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远见与担当。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赛得利将继续扩大规模,深耕绿色发展,巩固在行业内的环保标杆地位,努力满足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为江苏乃至中国的纺织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生命力。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