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 高瑞锋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的一处居民楼里,葫芦雕刻技艺呼和浩特市传承人赵瑞林正在工作室里雕刻着一个葫芦。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案几上,大大小小的葫芦泛着温润的光泽,赵瑞林凝神屏息,以刀为笔,在葫芦上勾勒出细腻的纹路。
10多年来,赵瑞林执着于方寸之间的雕刻,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让平凡的葫芦变为艺术珍品。
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谐音“福禄”,象征着吉祥与多子多福。而葫芦雕刻,则是一门承载着农耕文明智慧的古老技艺。从新石器时代的实用器皿,到明清宫廷的精美文玩,再到当代非遗的创新发展,葫芦雕刻历经千年,仍在匠人的指尖焕发生机。
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碳化的葫芦残片,证明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利用葫芦作为盛水、储粮的容器。早期的葫芦雕刻可能仅以简单的刻画符号为主,用于标记归属或者装饰。
到了汉代,随着漆器、青铜器等工艺的发展,葫芦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后汉书》中就有记载,人们将葫芦制成酒器,并在表面刻绘纹饰。唐代时,葫芦因其轻便耐用,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酒具和文房雅玩。诗人李白曾写下“葫芦酌春酒,便得野人欢”的诗句,可见葫芦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明清时期,葫芦雕刻迎来了黄金时代。在宫廷中,匠人们采用“范制”工艺(即用模具控制葫芦生长形状),制作出造型各异的“匏器”。乾隆皇帝尤其钟爱葫芦工艺,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匏器题材丰富,包括山水、花鸟、诗词等,有些还被镶嵌金银,成为皇家珍品。
在民间,葫芦雕刻则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山东聊城的“蝈蝈葫芦”以精细刀工闻名,匠人常在葫芦上雕刻蝈蝈、蟋蟀等草虫,栩栩如生;而甘肃兰州的雕刻葫芦则以镂空技法见长,图案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吉祥纹样。此外,山西、河北等地也有各具特色的葫芦雕刻传统。
2008年,聊城葫芦雕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坚持不懈 结缘名师
赵瑞林今年43岁,出生于山西盂县,他与葫芦雕刻的缘分始于童年,自幼对民间手工艺充满好奇。“小时候常见老人用葫芦做水瓢、酒壶,偶尔还能看到简单的烫画,觉得特别神奇,怀着好奇心,我经常在葫芦上刻刻画画,小学的时候,我在葫芦上刻画了一个‘福’字,竟然在学校组织的手工艺比赛中得奖了。”赵瑞林说。
上初三的时候,他和父母去太原走亲戚,和太原的同学约着去当地的一家商场玩,在一处柜台里,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葫芦吸引了他的眼球,他惊喜万分,盯着这些千变万化的葫芦看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挪动脚步。此时他才知道,原来葫芦可以被“装扮”的如此美好多变,而且还可以卖钱。这个发现,让他“长大后从事葫芦雕刻”的想法不知不觉中清晰、坚定了起来。
在柜台一角的纸质简介上,赵瑞林了解到创作这些葫芦艺术品的艺人是太原人陈胜,他在心中默默记下了简介上陈胜的QQ号。
回到学校后,赵瑞林立马加了陈胜的QQ号,期望能和陈胜见一面,拜他为师。很快,陈胜通过了赵瑞林的QQ号,却表示很忙,见面以后再说。一年后,经过赵瑞林持之以恒的联系,陈胜终于答应见面。很快,在征得家人同意后,赵瑞林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拜师之路。
陈胜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今年60岁,从事葫芦工艺品制作30多年,他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烫画技法相结合,发明了熏烫、泼染、刮白、填色、镶嵌、雕刻、堆料、制印等工艺,将烫画葫芦的工艺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赵瑞林在认识陈胜时,陈胜已经名声大振。
彼时,陈胜的工作坊设在太原的一个农村,赵瑞林几经曲折,终于到了陈胜的工作坊,并见到了陈胜,得偿所愿,拜陈胜为师。
技艺精湛 融合创新
从初三到大专毕业的几年间,赵瑞林只要有时间,就去陈胜的工作坊待上一段时间,跟着老师学习各种葫芦雕刻技法,技艺日渐精湛,并在大专毕业后,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2014年,赵瑞林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发展葫芦雕刻事业。他在呼和浩特市的发展顺风顺水,不仅事业更上一层楼,还因葫芦雕刻与一名当地女子结为夫妻,并定居呼和浩特市生活。
赵瑞林说,葫芦雕刻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复,从选葫芦、去皮、晾晒,到设计图样、雕刻、上色,需要经历十多道工序,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最难的是控制力道,葫芦皮质地不均匀,下刀重了会裂,轻了又显不出层次。”说话间,他手持刻刀,手腕轻转,几分钟后,一朵牡丹花便在葫芦上“绽放”开来。
多年来,赵瑞林创作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葫芦雕刻作品,包括《花开富贵》《禅茶一味》《吉祥如意》《五牛图》《威武关公》《景泰蓝掐丝蓝宝瓶》《饮中八仙歌》等近百件。其中,葫芦雕刻作品《五牛图》在2016年荣获中国民族美术家协会金奖。
在传统题材之外,赵瑞林大胆融入蒙古族文化元素,让骏马和蒙古包雕刻在葫芦上,使原本婉约妙曼的葫芦瞬间有了草原的味道。“非遗不能固步自封,要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赵瑞林说。
“葫芦雕刻技艺是集美术、彩绘、雕刻于一体的传统技艺。”赵瑞林说,他每次创作前,首先是选葫芦,多选择皮质厚实、形态特异、密度紧实、枝蔓完整、大压腰、无瑕疵3年以上的葫芦。然后根据其外形创作与之匹配的图案。曾经有个难得一见的大葫芦,他整整思考了四个月,才确定下来主题图案,作品最终变成了自己非常满意的艺术品。
“我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我会一直把葫芦雕刻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葫芦雕刻的艺术魅力。”赵瑞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