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28条断头路贯通,17项市级疏堵工程完工……昨天(14日)上午,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交通治理半年答卷。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交通治理理念与路径的深刻变革。从打通“断头路”到优化“一个站”,从桥下空间整治到停车资源挖潜,北京正以精治提效能,以共治聚合力,以智慧谋未来,持续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首善”路径,为市民织就更便捷、更顺畅的出行图景。
轨道站点周边环境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海淀区和石景山区交通指数降幅尤为明显,分别下降9.03%和7.86%。工作日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小汽车等运行速度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出行量稳中有升,全市和中心城区工作日日均出行量分别为5518万人次、3421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9%、0.2%。
同时,本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在稳步推进,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的车站及区间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开通后将进一步加密北京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方面,科学优化常规公交线路62条,共增加线网覆盖46.6公里,削减重复线路长度122.2公里、重复设站288处,方便了77个居民小区的出行。针对魏公村、西北旺、大红门南等轨道站点,通过增设、挪移公交站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轨道公交50米接驳比例。目前全市50米接驳率提升至90%,有效减少了市民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成本。
今年年初,本市全面启动523个轨道站点、1661个站口接驳优化提升工作,通过“日巡查、周帮扶、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的工作机制,高效推进各项措施落实。目前,50个重点轨道站点累计完成接驳步行道修复18010平方米,站前广场修复30902平方米,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87901平方米,清理废旧自行车834辆,站点周边环境得到综合提升。
城市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交通部门加快实施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已完成234座桥系环境整治,14座重点桥系完成提升,打造集交通优化、便民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区域。成功打通28条“断头路”,如东六环西侧路、玉津路等,让城市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西城区马连道东街“断头路”成功贯通后,周边居民从此告别了800米的绕行之苦。
道路建设持续“加速度”。通马路改扩建工程道路段、京密路(太阳宫北街-机场南线)实现全线通车,京密路新国展段(机场南线-安华街段)5.4公里辅路顺利开通;东六环改造工程(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开通试运营,通行隧道最快仅需7分钟,有效提升东部地区高等级路网的服务能力。
交通枢纽建设同样成果丰硕,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装修工程完成90%;望京西综合交通枢纽、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等主体工程均已完成,未来将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换乘和无缝衔接。
多个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交通治理过程中,本市注重通过精细化治理改善市民出行环境。例如,杜家坎缓堵综合治理工程利用大瓦窑桥区三角地新增450米辅路,开通当日进京方向路段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9分钟,宛平桥断面交通量增长44%,实现通行速度和能力“双提升”。整体来看,上半年疏堵工程成果斐然,30项市级疏堵工程已完工17项,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本市还对53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实施“一点一策”精准治理。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前通过车道换位设计,巧妙引导排队车辆与过境交通分流,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交通拥堵难题;西城区西师附小打造安心通学路,开通6条通学公交线路,服务近700名学生,保障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
此外,本市交通部门大力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已开通运营39条专线,覆盖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古北水镇、副中心三大建筑、环球度假区等50余个热门景区,为旅客提供便捷直达的出行服务。其中,城六区专线打造景点直达网,郊区专线开启预约式生态游。值得一提的是,大美中轴线观光巴士将成为暑期亮点。该线路采用新型仿古铛铛车,分日游、夜游双线运营,邀游客沉浸式品读古都千年文化底蕴。(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