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K4532次列车的汽笛,撕裂戈壁亘古的寂静,钢铁巨龙沿着格库铁路,呼啸掠过巍峨的阿尔金山。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凛冽寒风卷着砂砾,抽打着阿尔金山隧道的防护栏,发出刺耳嘶鸣。这里是格库铁路的“咽喉”,新疆第三条进出疆铁路通道的关键节点。
“工具再仔细查一遍。从这里出疆的列车,必须走得稳稳当当!”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主任乔济源声音沉稳。他习惯性按了按腕表,随即裹紧那件袖口磨出毛边、内里浸成深褐色的黄色羊皮袄——这是他在年均气温不足5摄氏度的隧道里对抗阴冷的“老伙计”,也是守护高原铁路的无声见证。
一步跨进隧道,混着铁锈与机油的寒风瞬间灌进领口。乔济源单膝跪在作业车投下的窄影里,油黑的抹布正一寸寸“啃”着精磨机底座的油泥。黄色标志服的后背,汗水洇出的深色印记被穿堂风反复吹干,结出一圈圈白花花的盐渍,像地图上的等高线。
“抬机、备氧、百步轮换!”50公斤的精磨机只能靠人力抬运,稀薄空气让体力消耗倍增。“以前有人硬扛200步,手抖腿软差点砸了轨枕。”乔济源接过氧气瓶深吸几口,压下翻涌的头痛,“跟高原得‘讲和’,不能蛮干。” “换!”他低喝着重架机器,“嘶嘶”的氧气声中,这群与精度较劲的铁路人不断挑战着极限。
俯身,乔济源的眼睛几乎贴在冰冷的钢轨面上,手中的刻度尺精准探测着大机打磨后遗留的细微“肥边”和不平顺处。“就这儿,0.3毫米,磨!”精磨机“嗡”地启动,火花在幽暗里一闪而逝。乔济源盯着刻度尺——这0.3毫米,是列车平稳飞驰的“生命线”,更是他扎根于此、精益求精的执着刻度。
“职工的身子骨,是车间的‘精密仪器’,得定期‘校准’。”乔济源上任第一天,就把这句话钉在了车间安全栏上。第三天,他揣着花名册走进依吞布拉克镇卫生院:“咱们搞个联创共建,每月来给职工们做个体检,这事儿得办扎实!”。
如今,每月体检成了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按工种分类,线路工重点查腰椎,接触网工盯紧血压。那本翻卷了边的“健康台账”越来越厚:小李怕骤冷,冬天备着暖贴;老张爬高后心跳快,重活尽量不沾边……
2024年格库铁路扩能改造,6座新加站要在冻土期前抢建完成。工期紧,乔济源祭出“双主任带班”:他扎在现场校准毫厘,副主任守调度台,24小时发烫的对讲机见证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争先赛。
最紧的那次道岔 “换心术”,天窗期只有 150 分钟。“左移 1.5 毫米!各组盯对位!”号子声、扳手碰撞声混着设备低鸣翻涌起来。乔济源俯身用塞尺卡量接缝,指尖冻得发僵,沙砾打在脸上,却依然稳如磐石,直到确认误差锁在 1 毫米内,才低喝:“固定!”。“天窗就这么点时间,分秒都得攥紧。”,
戈壁暮色四合时,乔济源走向亮灯的车间。明天,计划板上“设备检修”“体检准备”的字样会准时出现,就像他每天清晨检查的轨距,分毫不差。
在阿尔金山3300米的孤绝高地,乔济源的重担,落在了0.3毫米的塞尺间,写进了泛黄的健康台账里,更浸透在冻土期抢建时滚落碎石的汗水中……
上一篇:野果子如何成就亿元产业链?
下一篇:银发经济加速向新催生万亿级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