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贾芦桐 通讯员 刘晶晶
盛夏的乌鲁木齐热浪灼人,但步入城郊的十二师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湿润的果香瞬间驱散了暑气。乌鲁木齐市民王磊带着儿子蹲在垄间,一同摘羊角蜜。不远处,三坪农场种植户陈国双正麻利地为游客装箱。“周末一天能来上百人。”他抹把汗笑道,“瓜甜,尤其是亲手摘的瓜滋味更香甜。”
这幅寻常的周末图景,凝结着三坪农场61年光阴的故事。回望1964年,这里还是一片砾石遍布、盐碱侵蚀的戈壁荒滩。军垦战士挥舞坎土曼,在贫瘠的土地上夯下了家园的基石。三坪农场老职工宋选周记得,农场曾长期单一种植,土地都像“失去了呼吸”。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交通中转带来的机遇悄然降临。三坪农场敏锐抓住地处乌昌近郊的区位优势,果断调整产业结构,将目光投向高附加值的特色果蔬。
草莓,成为点燃这场革新的第一颗火种。
三坪农场种植户姜兆君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最初,我承包了6座大棚试种草莓。”他回忆道,“就想让采摘期从深冬延续到初夏。冬季,游客裹着羽绒服弯腰采摘的情景,至今想来仍觉得新鲜。”
近年来,三坪农场大力推广错峰定植技术,草莓年产量攀升,旺季单棚日收入破万元。如今,仅二连片区,温室规模已从最初的6座扩展到如今的82座,引种8个优质品种,“三坪草莓”成了乌鲁木齐近郊一张闪亮名片。
草莓的成功仅是起点,创新的脚步未曾停歇。走进职工朱志杰的大棚,南方的甘蔗挺立,沃柑树、木瓜树、香蕉树在智能温控下舒展枝叶;二连“原味”果蔬采摘园里,草莓西红柿、冰激凌萝卜、紫色大白菜等新奇品种琳琅满目,丰富了市民的“果篮子”。
目光投向未来,占地90亩的玉露香梨产业示范基地已在规划中,一个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基地蓝图初现。特色农业的蓬勃,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人流,也催生了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休闲农业的兴起,巧妙串联起旅游、餐饮等业态。
三坪农场印象开心农场农家乐负责人张颖的创业历程正是这一融合的生动注脚。大学毕业后的张颖先是回到三坪农场承包了80亩地开办采摘园,随后敏锐捕捉到游客对休憩与本土风情的需求,果断增设蒙古包餐饮区。袅袅炊烟下,一个集采摘、餐饮于一体的“印象开心农场”应运而生,让游客得以“从田间到舌尖”体验完整的田园乐趣。
“过去我们只卖果蔬,现在卖的是体验。”张颖的感悟,道出了三坪农场产业升级的核心——从单一生产到多元服务、品牌塑造的蜕变。
农业的繁荣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沃土壤。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亚心花海主题乐园早已成为热门打卡地,薰衣草花海与美食街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今年5月,其升级版——亚心花海·西域欢乐城盛大开放。这座以“欢乐体验”为核心的文旅新地标,仿古建筑间驼铃悠悠,游客换上胡服骑骆驼,瞬间“穿越”千年。
亚心花海·西域欢乐城并非孤岛,它与周边的中石和田玉文化馆、大漠花语新疆棉驼绒文化展示厅,以及兵地共同投资治理打造的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紧密联动,形成了强大的文旅集群。这个集群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游乐选择,更让游客深度触摸新疆独特的文化脉络,实现了文化、旅游、农业的“多维交响”。
从1964年军垦战士在砾石滩上夯下第一块基石,到2025年草莓飘香、南果摇曳、文旅兴旺,61年弹指一挥间。这片土地的蜕变,藏在产业迭代的脉络里:从最初单一的粮食种植,到高附加值特色果蔬成为产业主角,再到“南果北种”的科技突破让热带风情扎根戈壁,土地的产出早已实现质的飞跃。而产业融合的浪潮更让发展能级持续跃升——采摘园里的欢声笑语、农家乐的烟火气、文旅项目的文化味相互串联,最终形成一条“田园体验+文化消费”的完整产业链,让土地的价值在多元业态中不断延伸。
2024年,三坪农场累计接待游客88万人,旅游收入4.31亿元。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的多元产业和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吸引着更多新农人扎根,在昔日的戈壁滩上,续写更加动人的田园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