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南商报
顶端新闻评论员 张恒
这几天,大连工业大学因发布一则“开除学籍处分公告”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则7月8日发出的公告称,因李某某的不当行为,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据媒体报道,事情前因系李某某于2024年12月与乌克兰已退役职业电竞选手发生关系,事后其视频被曝光。
网友质疑之处在于:大连工业大学开除李某某的法律依据是否正确?在官方公告中指名道姓公开李某某姓名,是否侵犯了隐私权?公开学生隐私造成严重后果,学校是否应该担责?
截至7月14日,多家媒体围绕以上方向进行了报道。综合律师学者分析来看,多数声音认为,大连工业大学的诸多做法不妥。此外,包括顶端新闻在内的诸多媒体致电大连工业大学,均未获得回应。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面对公众质疑,大连工业大学不能一味回避。对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广泛关注的突发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避免因“沉默失语”导致谣言扩散。
尤其是公众重点质疑的方面,学校应该及时回应。比如,官网公布学生全名,应该进行补救修改;比如,公告中提到的校规内容为“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其中“有损国格”的定义模糊,无法令人信服;再比如,处分公告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六款的适用问题,应该作出详细说明。
目前,大连工业大学正处于放暑假时间,反应慢半拍可以理解。但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如果一直坚持“无可奉告”的态度,恐怕将大大损害学校公信力,对学校的后续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事件本身。
此事引发的争议,本质上考验的是校方在复杂舆情下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法治化治理水平。建议大连工业大学尽快回应社会关切与质疑,别让“依法治校”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