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费心懿,实习生余名伟 上海报道
“热穹顶”效应下,今年北半球的夏季“高烧”不断。
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主要特征的西欧和南欧,刚刚过去的6月部分国家突然迎来创纪录的高温天气——法国巴黎最高气温达到42.3℃,创下自1947年以来的新高;西班牙埃尔格拉纳多录得46℃的极端高温;葡萄牙中南部小城莫拉气温一度达到46.6℃,创下该国6月的高温纪录。
而与欧洲相距约万里之外的中国中东部地区,一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行动已经拉开帷幕。进入6月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中国中东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7℃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有分析认为,2025年的夏季有可能是中国近十年以来最热夏季。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之下,中欧电网因自身基础建设、市场机制、能源结构等有所差异,面临着不同的转型升级需求。然而,当新一轮高温天气来袭,各国的电网韧性势必遭受着平等的考验。
欧洲电网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法国留学已经两年的何妮(化名),的确感到今年巴黎高温天的天数比去年多了好多。
“前两周我真感觉自己快‘热死’在巴黎了。”何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巴黎夏天的高温是反反复复的,去年加起来的天数我感觉差不多两周。但是上个月几乎整月都很热,只有2、3天是凉快的。”
不过,包括法国在内,整个欧洲空调普及率较低。除了气候因素外,历史建筑限制、天价安装费以及更深层次的能源结构困境,使空调在欧洲成为了“奢侈品”。
“安装空调可能会破坏墙体,特别是历史建筑,影响美观,另外安装成本和电费价格也是‘硬伤’。”何妮对记者表示,法国人目前正在紧急寻找替代品,“前段时间,移动空调就卖脱销了。”
而在当前空调普及率已经偏低的情况下,欧洲电网却表现出了一些脆弱性。
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长期依赖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的欧洲大陆陷入能源危机。飙升的能源账单开始影响欧洲社会经济生活,并加剧了欧盟经济衰退的风险。因此,多重因素的冲击之下,欧盟各国掀起了一场能源转型和电网升级改造运动。
2022年5月,欧盟发布《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45%;2023年11月,欧盟进一步公布了一份电网行动计划,提出直到2030年对欧洲电网进行全面升级以应对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接入。
令人遗憾的是,电网升级的滞后性使得欧盟能源转型步伐放缓,并由此引发了令人咋舌的大停电事故。
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南部部分地区发生大规模停电事件,成为欧洲近年来最严重的断电事件之一。
“这场事故揭示了欧洲电网韧性不足、投资滞后、市场机制僵化等问题,给欧洲乃至全球电网敲响警钟。”一位电力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洲电网一直忽视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这反而制约了能源转型进程。
实际上,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电网基础设施的老化、电网跨境互联不足等因素,已经构成了当前欧洲电网的“阿喀琉斯之踵”,这疾呼电网升级应被推上欧洲能源转型的核心位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2日,欧盟官网发布了一则标题为《EU guidance on ensuring electricity grids are fit for the future》(记者翻译:《欧盟关于确保电网适应未来的指导》)的新闻稿——欧盟提交了一份《关于发展前瞻性电网预期投资的指导文件》,测算出预计到2024年欧洲电网升级配电侧所需投资约7300亿欧元、输电侧所需投资为4770亿欧元。
而这份指导性文件在延续2023年欧洲电网建设行动计划之时,明确指出电力基础设施已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短板,并定调未来电网升级行动将转变为积极主动性建设。
中国电网的抗压“组合拳”
当极端高温“炙烤”欧洲电网之时,我国多地同样传来历史性用电负荷挑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之战”已然打响。
根据南方电网披露,今年7月9日17时10分,电力负荷今年首次突破历史新高,最高电力负荷达2.52亿千瓦;国网江苏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夏季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已三次刷新历史新高,达1.52亿千瓦,全省13个地级市最高用电负荷全部刷新历史纪录;国网安徽则表示,入夏以来,安徽电网用电负荷已多次创下历史新高,安徽省用电最大负荷已达6688万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长5.26%。
“从目前情况看,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好于去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总体有保障。”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正着力提升电力保供能力,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省际间互济工程建设,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全线贯通,我国目前最大的750千伏输电环网历经15年建设正式“合龙”,电网延伸涵盖区域将达到106万平方公里。
而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金华武义县,一座占地40亩的巨型储能电站正在高温下持续运行。作为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的网侧储能项目,武义200MW/400MWh欣元储能站,正在发挥“电力海绵”的重要作用,为接入高比例新能源的电网提供调峰和调频的安全保供支持。
当特高压大电网将中国中西部电力送往东部沿海城市,当新型储能电站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上网保供“保驾护航”,今年的夏季电力保供战,已然成为“超级工程”与绿色能源技术默契配合的舞台。
以“用电增量全国最大、发电设备利用率全国最高、外来电占比全国最高”的浙江省为例,该省在今年的迎峰度夏中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筑牢电力保供防线。
浙江省能源局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保障经济发展用能需求方面,今年浙江通过提升省内供应能力、增购外来电等多措施并举,全省电力最大供应能力将达12855万千瓦,较去年夏季增加1100万千瓦,以确保电力供需平衡。而为了应对新能源成为省内电力装机主体的新形势,浙江积极协调抽蓄、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并网事宜,为保供注入绿色动力。
而虚拟电厂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保供更为精准有效。
上述浙江省能源局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7月8日,浙江开展首次新型主体市场化电力响应,全省共19家虚拟电厂聚合265家二级用户参与,最大调节负荷29万千瓦,标志着浙江省内虚拟电厂开启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以新型储能、虚拟电厂为代表的新型电力技术正在多地发挥作用,为电力绿色转型、安全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7月11日晚,在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统一指挥下,山东144座新型储能电站在晚高峰用电最吃紧的时刻精准启动,集中向电网输送电能,有效支撑了晚间电网用电高峰,刷新全国省级电网纪录。
稍早前的7月6日,江苏省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新型储能集中调用,该省93座新型储能电站在晚间用电高峰时集中向电网放电,创造了集中调用规模的新纪录。
与此同时,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的出台,让我国电力资源流动将更顺畅,并赋能电力保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公开《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指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要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依托跨电网常态化交易机制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支撑电力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