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PO日报国际金融报
这个周末的足球精彩纷呈:世俱杯决赛切尔西“爆冷”3:0干脆利落击败夺冠大热门大巴黎;东亚杯中国队连输日韩,特别是对日本队的比赛,现场观众只有1661人的报道,尤引人关注。
比赛截图不同于中国队的尴尬,国内的草根足球却像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这边苏超战火未熄,那边赣超战鼓又起! 7月12日,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赣超”)战火点燃!在揭幕战中,东道主南昌队坐镇八一体育场迎战景德镇队,共有14521名球迷现场助威(创江西业余足球赛事纪录),最终两队0比0握手言和。
和苏超赛事有所不同的是,赣超采用“分区对抗+交叉对决”的分阶段复合赛制,设南、北两个赛区,有点类似NBA和美职联赛制。
中国草根足球赛事的起初,要归根于前几年开始兴起的贵州省榕江县村超比赛,现在从西南边陲到东南沿海,一场以城市之名发起的草根足球联赛浪潮正席卷全国。笔者以为,这绝非简单的体育赛事复制,而是地方政府以绿茵场为舞台,精心布局的一盘经济文化大棋。当“文旅+体育”的融合战略遇上大众蓬勃的精神文化需求,“超”字辈联赛的井喷,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生动注脚。
表象来看,当前各地文旅部门正将绿茵场化身新经济引擎,他们试图踢出“文体旅”融合加速度。这些冠以城市之名的联赛,本质上是地方政府激活消费的战场。比如苏超将江苏大地各知名品牌,如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常州天目湖、淮安小龙虾等当地特色与赛事紧紧捆绑,既促进当地文化认同,地域交流,也促进当地消费,以赛事为“流量入口”,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让一场90分钟的比赛发酵成持续数日的消费盛宴。
而从深层次来看,当前热闹的“超”联赛兴起,它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图景。笔者以为,“超”联赛的勃兴,更深层动力源自大众需求的嬗变,当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精神文化消费的“水位”自然抬升。中国的社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基本消除了贫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前大多数中国人的需求层次已超过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条件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们周末拖家带口看一场家乡球队比赛,既满足了社交娱乐需求,也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这本身就超越了单纯的观赛,成为品质生活的新组成部分。看台上挥舞的旗帜与呐喊,正是消费升级浪潮在精神维度的澎湃回响。
另外,由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工业产能的过剩,出口贸易面临着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过去的发展支柱房地产业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如何解决新问题、新挑战,正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正是这种转型升级关口,让地方政府敏锐捕捉到转变之机:将“超”赛事打造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载体。
万事开头难。笔者以为,各地“超”赛事模式持续破圈,考验城市运营精细功夫。热潮之下,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就需要各地文旅组织者真正理解人民的需求,真正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与物质需求的统一,它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几方面:1、特色化生存, 避免“千赛一面”,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如赣超的客家文化基因融合,江苏的“十三太保”竞争,而西北联赛可融入丝路风情,让赛事成为城市魅力的独特代言。2、产业化造血,探索门票、衍生品、青训等多元营收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共建,逐步摆脱单纯财政输血,构建可持续健康商业闭环。3、全民化参与,从精英竞技走向全民共享,让“超”赛事真正成为市民生活方式。
笔者以为,从“苏超”到“赣超”,城市足球联赛清晰地映照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轨迹——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益,从满足物质需求升级到充盈精神世界。“超”赛事不仅丈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尺度,也检验着地方政府创新治理的智慧。如何用文化内核讲好经济故事,用体育激情点燃消费引擎,将“超”赛事踢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世界波”,考验着各地政府组织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