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清晨6点,之江度假区的薄雾还未散尽,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卷烟厂绿植掩映间银灰色“小盒子”已开始工作。这些被员工称为“电子鼻”的智能监测终端,正以ppb级(十亿分之一)精度“嗅探”空气——它们不仅是守护园区生态的“数字哨兵”,更是厂党委“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中“红色领航·绿色守护”承诺的生动体现。
“电子鼻”:“N+1”列阵织密“绿色防护网”
“这套由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攻坚建成的‘电子鼻’,现在设备一闻,就能定位源头。”工程装备科党员应伟指着中控屏上的光点说。
在“红色领航·绿色守护”攻坚行动的号角下,这套智慧仿生监测系统被赋予了更深的使命——它如同一个个“卫士”,24小时紧盯厂区重点区域。当检测到空气中微量气味分子超标,后台立即亮起红灯,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
毗邻国家4A景区的特殊区位,让这套系统有了更严苛的标准。“我们以国标站为基准,构建‘N+1’列阵监测模式,全面监测厂区气味分子。”应伟点开“气味变化地图”,实时跳动的曲线显示着各点位的温湿度、气味值,“过去被动等问题,现在主动防风险。”
图为厂界周围的电子鼻监测设备。殷宁/摄“云大脑”:从数据到治理的闭环升级
“这像给工厂做‘环境CT’。”安全管理科党员肖江填滑动大气环境监测平台,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光点代表气味浓度——红色预警区,会传递至相关管理人员,开启处置流程:动力车间的设备立即加大功率,水箱自动喷淋。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将9个监测点的数据汇成“数字河流”。通过大数据分析,团队发现设备是气味治理“主战场”。于是定制“控味处方”:动力车间日班党支部书记龚岳雄在“一名书记破一题”活动中主动领题,牵头组建攻坚团队,自主研发10套设备自清洁系统。
清洁模式从“定期人工作业”升级为“一键自动清洁”,可实现中班停机后的排水、清洁、补水自动化程序。现在,操作工轻触屏幕就能一键启停清洁程序,实现水箱多次循环冲洗,有效防止淤泥堆积现象。
图为动力车间相关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讨论。楼子微/摄“绿密码”:当工业与山水学共生
在厂区,锅炉低氮改造、等离子设备升级等硬件革新已实施7项;软件上,维保体系细化到每台除味设备的巡检频次。最特别的是“揭榜挂帅”机制:如党员骨干带头组队设计研发烟草气味深度治理系统,显著提升控制效果。
“请进来,走出去”是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一把“金钥匙”。周边居民代表会走进厂区,在车间现场感受空气质量,实地了解环保治理成效。厂党委将群众期盼转化为提升动力,推动共治共享。
暮色中的钱塘江畔,工厂的玻璃幕墙映着五云山的轮廓。那些持续运转的“电子鼻”,正把工业生产的气息,谱成与景区共生的“零嗅感”协奏曲。
于浙江中烟杭州卷烟厂而言:“守护这方绿水青山,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刻进生产线、写在行动里的红色必答题。”(王亚玲、王茜 )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