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7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渤海石油装备华油钢管公司,在钢管制造中心制管三线,行业内首条数字化螺旋埋弧焊管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磨削,智能设备有序协作,整个生产流程几乎不见人影,只闻机器轰鸣……
谷海龙(中)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攻关生产难题
这家位于沧州市青县的老牌企业,自1976年建厂至今始终是中国钢管企业“国家队”的中坚力量,参与了所有国家重点油气工程建设,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更是创下10项全国第一,填补多项行业空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公司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取得的显著成效。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平台的支撑。2019年,公司创建了牟新华劳模创新联盟工作室,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牟新华的名字命名,秉持“宣传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员工创新动力、培养工匠技能专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牟新华退休后,这一理念仍如火种般传承至今。
“近年来,为推动内外部人才交流互动,工作室创新性实行了‘纵横联动’机制。”工作室负责人谷海龙介绍,工作室横向设立焊接、无损探伤、电气、成型四大工作站,让技术人员及技能人员实现跨工种协同;纵向畅通内外交流渠道,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联建。
“在我们这,实验室到车间就是一次晨会的‘距离’。”工作室焊接工作站技术员王猛的话,道出了创新落地的高效。他所在的工作站,60%成员来自生产一线。“大伙儿一起商量,创新点子能不能成,心里很快就有底了。”创新面前,人人都是“创客”,这支“蓝白相融”的队伍实现了科研与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难题双向提出、人才双向培养、成果双向推广,创新同向发力,近三年来,工作室已解决公司生产难题200项,降本增效近600万元。
为给技能技术人才搭建更宽广的舞台,2023年7月,经省市县三级总工会牵线,牟新华创新联盟工作室与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跨行业联建。双方在新能源管材开发、重点工程项目保供等方面已结出创新硕果。
“在产改中,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的作用,实现了从一个人的闪光到一群人的闪耀。”公司工会副主席李建明说,在生产、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一系列“链式反应”正在持续发生,让这根看似普通的钢管,在产改的浪潮中玩出了更多创新花样。
(文/图 河北工人报记者周斐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