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荔红时再相逢——海门薇家族闽清寻根之旅见闻》
古荔红时,那一抹艳红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海门薇家族踏上了闽清的寻根之旅,心中满是期待与激动。踏入这片土地,古老的宗祠庄重而肃穆,仿佛能穿越时光,将家族的脉络清晰呈现。看着那历经沧桑的建筑,仿佛能感受到祖辈们的气息。闽清的山水也格外亲切,那潺潺流水仿佛在欢迎远方的游子归来。古荔树下,家族成员们相聚一堂,共同追忆往昔,感慨万千。古荔红时再相逢,这份血脉相连的情感在岁月中愈发深厚,成为家族永恒的记忆。
“我没法再回我挚爱的中国了。”1941年,茹丝·海门薇医生回到美国时,在日记里写下这句浸满眷恋的话。彼时,闽清六都医院恩兰楼前的荔枝树刚及窗沿。她不会想到,84年后的盛夏,这棵已高过楼檐的古荔会以簇簇红果,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13日,海门薇家族后人托马斯,海门薇的中国养女张华星的外孙女黄瑶,“鼓岭之友”穆言灵、玛莎·斯莫利、林轶南等人,从世界各地赶来闽清。跟随海门薇家族寻根的脚步,我们不仅聆听到一位美国医生与闽清百姓的感人故事,更触摸到一段跨越国界的亲情,以及一群美国友人的百年接力。
托马斯和黄瑶在恩兰楼前自拍。记者 包华 摄
恩兰楼前
美国医生与闽清百姓的“重逢”
六都医院里,两层的恩兰楼静静伫立。
“你们看,这就是海门薇医生当时住的医生宿舍,也是海门薇在闽清的家。当时她骑着马走村入户为百姓看病,常常连续多天在乡村过夜……”闽清人刘守光是听着海门薇的故事长大的,他1948年在六都医院出生,1998年成为六都医院院长,2012年校阅了《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的译稿。
“为了铭记海门薇医生的善行大爱,医院虽然历经多轮扩建,但还是保留了这栋二层小楼。”刘守光说,与恩兰楼同期建起的还有手术室、化验室,海门薇将医院规模扩大到两个院区、2个巡诊点,还开办了护士学校。
眼睛看着刘守光,身子侧向黄瑶听英文翻译,托马斯终于对祖辈海门薇的故事有了鲜活生动的印象。25年前,托马斯就了解到海门薇在华行医的往事,13日是他第一次来到故事里的地方。不善言辞的他久久站在恩兰楼前,想象祖辈当年救死扶伤的时光。
翻开《闽清县志(1988—2005版)》,海门薇在闽清的巡诊足迹遍及各乡镇。她还将外科手术带到闽清,1924年开展了闽清首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刘守光记忆最深刻的,是海门薇离开闽清那天发生的故事,“那天海门薇医生犯了严重的疟疾,但一名村民前来为难产的妻子求医,她忍着身体不适成功接生。村民看到恢复知觉的妻子和孩子,一下子就给她跪下了”。
“这是她手绘的从福州到闽清的地图。”在一张海门薇的日记手稿照片前,刘守光的手指划过一处处英文标注的地名,仿佛回到当年的闽清。
“2012年张天润为翻译《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来访时,我带他重走海门薇医生的行医路线。海门薇医生用脚步丈量闽清的山山水水,我们永远记得她,我想她也一直惦记着闽清百姓。”刘守光说。
海门薇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离开了这对幸福的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在柔和的阳光下走过陡峭的山路,穿过翠绿的松杉,呼吸芳香的、健康清新的空气。宽的蓝水溪流在下面的山谷里蜿蜒,白沙镶边的山溪上有些人坐着小船来回摆渡。多么美丽的国家,多么可爱的人民!”
古荔树下
跨国亲人的牵挂
恩兰楼前,一棵古荔枝树亭亭如盖,将最大的丰盛和敬意呈给故人的后代。色鲜红,味清甜,浓浓荔香在空气中弥漫。托马斯和黄瑶剥开荔壳,尝到和海门薇当年一样的美味。
这何尝不是一次跨国亲人的“重逢”。
在闽清工作期间,海门薇收养了两个女儿,分别取名华辉、华星。海门薇一生未婚,把华辉和华星当成亲生女儿,对她们的教育极为重视。华星先后就读于福州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州大学,成为一名医学专家,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宁夏银川工作;华辉后来成了农业专家。
“托马斯,你瞧,她怀里的孩子就是我的外婆华星。”黄瑶说,今年3月华星在福州去世。
不久前,黄瑶托人从美国一家图书馆找到海门薇晚年捐赠的日记、书信等。她第一次看到了外婆小时候的样子,始终依偎在一个外国女人身边,有时被抱在怀里,有时搂在胸前,有时靠在膝头。
后来,海门薇作为医疗志愿者要前往重庆救治伤员,不得不将华星送回闽清。海门薇在日记里写道:“我望着滑竿送华星和三姨子下了牯岭的石阶,好像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外婆生了3名子女,有一个女儿也学了医。虽然现在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们大多从事医疗教育事业,这也算家族传承吧。”黄瑶说。
两年前,彼此都在寻找对方家庭的托马斯和黄瑶取得联系,一直依靠网络传书。13日,托马斯和黄瑶一见面,就热情地搂住他的“中国侄女”,“第一次到中国,就到了在中国的故乡,见到了中国亲人,对我来说就像梦一样”。“我很高兴能够找到海门薇在美国的后人,并邀请他看看海门薇留在中国的最伟大的遗产,仍被我们中国人铭记在心。”黄瑶动情地说。
道科厝里
善意之桥的百年接力
寻根之旅的第三处旧址,位于闽清坂西道科厝里。1899年,从美国来闽清行医的兰玛利亚在这里租用两间民房建起“薛承恩妇幼医馆”,后来医馆扩大规模并搬到位于坂东的六都医院现址。
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不仅是一份亲情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与情感的回响。
13日在闽清重逢的,除了海门薇,还有“鼓岭之友”,他们像一座座桥,架起中美民间的深厚情谊。
“我们这3个网友终于在线下见面了。”林轶南分别握住托马斯和黄瑶的手,感受着线下的温度。正是在“鼓岭之友”林轶南、穆言灵的帮助下,托马斯和黄瑶有了在闽清的第一次见面。“是他们为我们搭起一座线下的桥梁。”托马斯说。
桥,是闽清最常见的建筑。当年善牧医院墙外就有一座石桥,跨越梅溪,连接坂东和坂西。石桥的一边是善牧医院,另一边是其前身“薛承恩妇幼医馆”。在黄瑶找到的一张老照片上,年幼的华星走在去石桥的路上。
2017年起,林轶南陪另一位“鼓岭之友”蔼树棠后代到闽清寻亲,开始关注到闽清和鼓岭的历史联系。他发现,蔼树棠、兰玛利亚、海门薇之间和他们收养的子女们存在诸多联系,越挖掘,这种友谊的线索就越多。
林轶南分享了许多“巧合”:海门薇到闽清时,是兰玛利亚的养女兰醒球前来接她;海门薇抵达善牧医院前,在蔼树棠家里住了一晚;海门薇离开闽清后,接替她的是兰玛利亚的另一名养女郑美娇,她是闽清医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中美两国的女性用爱心接力建起闽清第一所现代医院。
“从书上、纸上读到,到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我更加真实感受到中美人民的故事是如此感人。”研究鼓岭故事超过50年的耶鲁大学图书馆特藏顾问玛莎·斯莫利说,作为研究者,她会继续和中国专家深入合作,把中美民间故事讲得更丰满、更生动。
“我们需要的是双向的好意之桥。”海门薇在日记中的这句话,如今在闽清有了新的注脚。
恩兰楼前的荔枝树仍在结果,这场跨越84年的重逢,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如海门薇当年用医术架起的桥梁,今天人们正以更丰富的方式,延续着这份跨越太平洋的情谊。
阳光穿过荔枝叶洒在身上,镜头里他们笑得灿烂,那些扎根在时光里的善意与牵挂,将在新的季节里结出更甜美的果实。(记者 朱榕 谢星星)
下一篇:43℃!暴热7天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