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境禁毒一线的背影英雄
——对话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翔
杨翔,现任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从警17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第一线,参与缴获毒品1.5吨,摧毁犯罪团伙300余个。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称号。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38岁的杨翔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6月20日,一束手电筒的光束刺破云南省临沧市边境地区的晨雾,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杨翔俯身贴近泥泞的地面,指尖轻触草丛上的新鲜车辙印,“他们刚经过这里,不超过2小时。”他向队员示意,1个小时后,5名犯罪嫌疑人落网,这是杨翔带队追捕毒贩的片段。
与毒贩贴身搏斗、在边境密林潜伏数日、乔装潜入贩毒窝点……这些电影中的惊险情节,都是杨翔的真实经历。今年5月中旬,因为一张背影照片,杨翔火出了圈。“不露脸,是为了工作方便。哪天你们看到我在媒体上露脸,就说明我已经告别了办案一线。”对于杨翔来说,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悄悄收起荣誉,默默把工作干好”。
利刃破毒网 火眼金睛觅端倪
“每一起案件都像复杂的谜题
我非常享受这种抽丝剥茧侦破案件的乐趣”
记者:禁毒工作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也很辛苦,是什么样的理由支撑着你?
杨翔:临沧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毗邻世界毒源地“金三角”,国境线长290余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禁毒的前沿阵地。我刚入警那会儿,见到很多被毒品毁掉的家庭。吸毒成瘾的大人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他们年幼的孩子,因无人看管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我穿上警服那天就立过誓:毒贩有多狡猾,我们的禁毒防线就要筑多高!对于我来说,哪怕再危险、再辛苦,也要干好禁毒工作,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记者:在17年的禁毒生涯中,哪一起案件让你印象最深刻?
杨翔:2018年的一起油箱藏毒案让我至今难忘。当时我接到线索,说有一批毒品即将入境,但我们对交易时间、地点和毒品运输方式一无所知。我带着侦查员在边境一线蹲守。当时是4月,热带雨林气候湿热,我们设立的临时检查执勤点有很多蚊虫,大家手上身上被咬了很多包,又疼又痒。不过,我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检查过往车辆上。每一辆车我们都仔细察看轮胎上有没有沾上颜色特殊的泥巴、货箱缝隙有没有夹层,观察司机的眼神、表情,甚至不经意的小动作。6天过去,我们没有任何收获,侦查员的情绪有些低落,我心理压力也很大,但我清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
第7天凌晨,一台拉水泥的拖拉机缓缓开过来。当我们上前盘问时,司机眼神躲闪,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动了几下,他的手也一直搓着方向盘,这是典型的焦虑动作,我的神经瞬间紧绷起来,直觉告诉我,这台拖拉机有问题。我就和侦查员一起将水泥袋逐袋搬下来检查,可当我们检查完最后一袋,也没发现任何异常。
难道是线索错误,还是毒品被转移了?虽然有些沮丧,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错不了,东西肯定在拖拉机上,我又绕着拖拉机走了两圈,走到油箱旁边时,敲了敲油箱,发现声音和正常油箱清脆的声音截然不同。我立刻意识到油箱有问题,拆开油箱,果然发现了夹层,里面藏着11.744千克海洛因,2名犯罪嫌疑人束手就擒。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大家也很兴奋,这不仅是一次胜利,更是对我们坚持和努力的最好回报。从一条小线索入手,层层深入,与毒贩斗智斗勇,直到人赃俱获,每一起案件都像复杂的谜题,我非常享受这种抽丝剥茧侦破案件的乐趣。
记者:你在抓捕毒贩的过程中遭遇过什么危险情况,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杨翔:2021年,我从工作中获悉,境外一名毒贩近期将运送一批毒品入境。为确保案件顺利侦办,我带领专案组一边继续收集情报,一边赶赴接货地点设伏。为实现对“接货”人员马某的精准抓捕,我们进行了连续48小时的跟踪侦查,但马某狡猾多端,多次更改路线,给案件侦破带来了极大困难。为进一步锁定线索,我和队友采用化装侦查的方式,在马某第三次更改交易地点后准备交易时,成功将其抓获,当场缴获毒品94千克。
我们开展禁毒工作,一个案件从得到线索到侦办,两三个月是常态,到了最后的抓捕环节,更是不敢有丝毫疏忽,遇到毒贩持刀持枪反抗、驾驶汽车疯狂冲卡的情况也是家常便饭。因此,我们在行动前都会对抓捕对象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备警力。每当遇到危险时,我相信我的战友,愿意把后背交给他们。我也相信,我们掌握的正义之剑终将战胜一切黑暗。
临沧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左)现场缴获毒品。
金盾守边关 踏遍万壑断歧路
“毒贩改道比换鞋快
我们必须比他们更熟悉这些线路
把每条缝隙都堵死”
记者:除了组织和参与各类毒品案件的侦办,你还要带领大家对边境线进行巡查、堵卡,防止毒品走私入境,在边境一线查缉时,自然环境往往很恶劣,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开展工作的?
杨翔:临沧市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地带,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公路多为S形,还有很多小路便道,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很多地方地图上没有标注。每到一个新地方,我都要把周围的小巷、小路转一圈,记下明显的地理特征,比如哪里有小路、哪里有山洞,全记在心里。毒贩改道比换鞋快,专挑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小路走,我们必须比他们更熟悉这些路线,把每条缝隙都堵死。我还会定期组织“百日边境踏勘活动”,和队员们一起走遍边境的每一个角落,详细了解地形。290余公里边境线,哪里能通车、哪里能走摩托车、哪里只能徒步,我要求大家全刻在心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打击犯罪时占据主动。
记者:身边的战友每次巡逻前,你都会亲自检查大家携带的随身装备,为什么要这样做?
杨翔:打击毒品犯罪是团队作战,每个人都是团队的重要一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装备问题,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危及生命。张绍津是我带了7年的徒弟,2023年年底,因禁毒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一等功。收到他受表彰的视频时,我正带队侦办一起跨省贩毒案件。我看到他胸前熠熠生辉的奖章,既为他骄傲,也想起了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抓捕。当时,一名毒贩驾车逃跑,将油门踩到底,冲撞提前设置好的路障——两辆装满货物的大货车。当时,张绍津距离撞击点仅有五六米,幸好他不在车的正前方,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从那以后,我对装备检查更加严格,每次出发前,我都会亲自检查每名队员的战术背心是否穿戴好、枪支装备是否能正常使用。我知道,只有把这些细节都做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比抓获犯罪嫌疑人更重要的,是把兄弟们平安带回家。
记者:你在禁毒工作中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能详细讲讲这些方法吗?
杨翔:2019年5月的一天夜晚,我们开展一次公开查缉时突降暴雨,有两个冒雨步行的人进入我们视线,雨夜徒步,不是本地人就是有问题。于是我立刻带队追上去。当我们快接近那两个人时,他们突然消失在玉米地里。我知道,在那种情况下,他们跑得慌张,带着东西跑不快,肯定会丢下“累赘”。果然经过3小时搜索,我们在玉米地里找到一个背包,里面装着用黄色胶带包裹的42.27千克冰毒。后来我就将这条经验写进了“查缉指南”——毒贩逃命时会把毒品当成累赘丢掉。
近年来随着毒品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贩毒形式不断变化,藏毒方式也层出不穷,我们就必须得比他们多算几步,为此我总结出“物流包裹六步走”“检查货车八对照”等查缉技巧,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在无数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我把它们分享出来,就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事,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毒贩无处遁形。
杨翔(右)与同事研判线索。
记者: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你的禁毒生涯?
杨翔:第一个关键词是“坚守”。17年来,我始终坚守在禁毒一线,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危险,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这里是禁毒的前沿阵地,我们的坚守,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宁。
第二个关键词是“责任”。作为一名边境管理民警,我肩负着打击犯罪、守护边境的重任;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我要对每一名队员的安全负责。这份责任,是我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不能辜负的使命。
第三个关键词是“希望”。每次看到因为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免受毒品的危害,就会觉得很值得,我们多查一克毒,人民少受一分害。每一次巡逻,每一次抓捕,都是为了万家灯火更加安宁,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天下无毒。
作者:马燕 鹿晋芸 高雅兰
图片来源: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