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辉 洪观新闻记者 高学斌 文/图
近日,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揭晓,江西省共有34家商户上榜,其中南昌占18席。
汇聚了传统赣菜的经典风味、融合了多元美食元素的南昌高新区,为南昌美食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扎根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还是10年以上老店,都让食客们在市井街巷中就能邂逅地道美味。
在美食之城南昌,除了网红美食街外,还有不少街巷藏着能烹饪出地道南昌美食的小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探寻“赣鄱味道”的时候,也将街头小店作为他们品尝江西美食的另一个落脚点。这让这些街头小店迎来了“好生意”。
对于“瓦罐汤够不够鲜”,可能不同的南昌人有不同的评价,但是一盘炒粉要做到“锅气十足、根根分明”,已经是南昌人对“一盘好吃的炒粉”的共识。而许多老牌粉店出品的炒粉就是这个“锅气”和“分明”的衡量标准之一。
“就在滁槎老街上,一个简单的门头招牌上写着‘胖子炒粉’,甚至连张像样的菜单都找不到,可没想到还是有这么多人闻香寻来。”从小在南昌高新区吃炒粉长大的小王,这天特意来解馋时不禁感叹,这些街巷里的美味,越来越“藏不住”了。
作为一家开在村口的“胖子炒粉店”,已默默经营了二十多个年头。它不仅是附近居民的“每日食堂”,更以深耕社区、坚守传统的老味道,成为南昌的烟火底色。在老板彭胖子看来,小店能在南昌高新区众多炒粉商家中崭露头角,最大的秘诀在于“火候拿捏得好”。他常说:“炒粉好不好吃,全看师傅颠勺的功夫!”特别是师傅们炒制时的绝活:滚烫的铁锅淋上纯正茶油,待油温飙升,迅速倒入鲜粉,手腕翻飞间,豆芽、青菜与米粉在铁锅中上下翻腾,精准把控每一根粉的受热程度,让锅气充分渗透其中。
“鸡蛋肉饼汤配炒粉,是每次来的必点组合。”小王一边用筷子挑起根根油亮的炒粉一边说。如今走进“胖子炒粉店”,还能看到不少背着相机、拖着行李箱的年轻游客穿梭其中。“这店离市区有点远,能找来的八成都是冲着名气来的。”小王分析道。
“我们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就靠真材实料和严苛品控,让每个包子都经得起舌尖检验。”面点师邓师傅掀开热气腾腾的蒸笼,各类菜包整齐排列,浓郁香气扑面而来。这家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国营包子铺虽开业仅3年,却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
每天清晨,师傅们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精选猪肉,肥瘦比例精确到三七开;老面发酵的面团,需经过三次醒发,确保蓬松度达到最佳状态;包制时,每个包子褶数固定为18道,收口紧实美观。“从食材采购到出锅上桌,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该店店长指着墙上的食品安全公示栏说。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包子铺收获了周边写字楼白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与门店标准化升级相比,霓虹闪烁的夜市摊点凭借流动的烟火气、灵活的经营模式,同样是拉动社会经济的重要引擎。
“老板,结账!”“再加把牛油串,多撒点辣椒粉!”暮色四合,南昌高新区紫阳大道与创新二路南侧的艾溪里美食街渐次亮起彩灯,烧烤店的烤架火星四溅,孜然与肉香在夜风中飘散。烧烤店老板一边翻转着滋滋冒油的烤串,一边大声回应顾客需求,顶着炭火热气却难掩笑意:“你看这百米长街,三十多家摊位各有绝活,东北烤冷面、新疆羊肉串、南昌拌粉……人均三五十块就能吃得过瘾。自从南昌成了‘网红城市’后,生意好很多,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营业额更是翻番。为应对客流高峰,我计划再招3名兼职员工。”
在夜市的商家们看来,夜市经济的生命力不只在于“舌尖上的诱惑”。食材采购带动周边农贸市场运转,临时用工为居民创造增收机会,甚至连打包盒、竹签等耗材都形成了小型产业链。“白天写字楼是城市的筋骨,夜晚的夜市就是鲜活的血脉。”烧烤店老板擦了擦烤架,望着熙熙攘攘的食客,“只要这烟火不熄,咱老百姓的日子就有奔头。”
从街边小店到霓虹夜市,南昌的烟火美食不仅串联起食客舌尖上的乡愁,更织就了一张蓬勃的民生经济网。当巷陌飘香融入城市发展脉搏,这些藏在市井里的“小确幸”,正以独特的生命力,持续为城市注入活力,书写着属于南昌的美食传奇与经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