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_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龚谨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2年的2.75%,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下降了132BPs,已经远远跌破了市场利率定价机制2023年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设定的1.8%的净息差警戒线,商业银行已经步入低息差时代。当前,低息差已经不是银行业内部的行业问题,而是关系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低息差挑战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1
低息差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
理解低息差产生的宏观经济背景,是正确认识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前提和基础。
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在疫后时代艰难复苏,地缘局势冲突不断、贸易脱钩对抗升级等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长率从年初的3.4%大幅下修至2.8%,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26年恢复至3.0%,但仍远低于2000—2019年年均3.7%的历史平均水平。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净息差与宏观经济形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讲,经济下行周期中融资需求不足,银行净息差水平会逐步收窄。
利率持续下行压力。由于我国GDP增速从过去10%回落至如今的5%左右,利率下行成为经济动能转换中的必然选择。2019年启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利率更能反映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现实需求。一年期LPR从2019年4.25%降至2025年的3.0%。同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呈现持续下行趋势,从2018年初的3.89%降至2024年末的1.68%。
同业竞争明显加剧。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等方式吸引客户,进一步加剧了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民营银行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依靠在资金成本、科技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用规模补利差”的办法吊打中小银行。部分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甚至不顾风险地进行“内卷式”的恶意竞争,严重损害了银行业的正常经营生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受到来自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外部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倒逼商业银行压缩利润空间,从而对其生存经营带来不小的挑战。
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冲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壮大,科创板、北交所的设立,注册制的全面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成果显著。2024年末,债券市场存量规模177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近八成,股票市场流通市值77.56万亿元,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信托等大类资管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60万亿元,在融资渠道日益多样的背景下,只要企业足够优质就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企业自身获得资金的议价能力更强,从而对银行等直接融资渠道形成一定的冲击。
2
低息差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挑战
低息差环境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和资本约束等方面带来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挑战和压力。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目前,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近八成,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低息差意味着银行每单位生息资产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减少。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利息收入会下降,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连续两年下滑。2025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继续下滑,较2024年同期下降1.65%。低息差对商业银行的现实生存带来直接挑战。
风险管理难度明显提升。低息差环境下,商业银行为维持盈利水平或满足股东回报要求,可能被迫追逐更高收益的资产,这就对其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看:一是信用风险增加。银行被迫加大对高风险借款人(如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或房地产、周期性行业等高风险行业的贷款投放。二是增加期限错配的风险。通过拉长资产久期(如发放更多长期贷款)来获取稍高的收益率,但这增加了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是市场风险敞口扩大。增加对债券、外汇、衍生品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以博取资本利得或交易收入,但这增加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资产管理能力急需进阶。低息差导致商业银行过去依赖单纯利差赚取资本利得的“躺赢”模式失效,倒逼商业银行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增加对权益、商品、量化、衍生品等多样资产的配置能力和策略运用,提高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另一方面,倒逼商业银行提高资产交易能力,通过波段操作、套利策略等增厚资产收益率。
资本约束要求持续加剧。低息差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主要的利润来源受到冲击,而商业银行需要将大部分利润用于分红和计提拨备,以此满足股东回报要求和覆盖潜在风险,导致可用于补充关键一级资本(留存收益)的比例显著减少,也就导致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外源性的资本补充渠道。然而,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和低利率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资本补充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不断上升,资本补充压力加剧。
3
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低息差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直接冲击了银行的主要盈利基础,迫使银行加速经营模式转型,从传统的“吃利差”模式转向更加多样化、轻资本、科技驱动的模式,更加依赖非利息收入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这也是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找到新的价值锚定。在高速增长时期,商业银行通过简单的资金搬家实现盈利,发挥好资金中介的职能即可实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与实体经济共荣共生,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加大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为整个经济体系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精准有力的金融服务。
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切实提高息差管理水平。一方面,应加强息差的动态监测管理。当净息差突破设定目标时,应及时审视资产负债状况,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控制高成本负债、降低低效率资产占比等方式稳住合理的息差水平。另一方面,应不断拓展传统信贷的业务边界,打通信贷、资管、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等业务的边界间隔,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能力,将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角色向资产的服务管理中介角色转变,实现赚“利差”转向赚“价差”。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能力,促进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突破。低息差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助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风控体系。在贷前,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客户实现更加有效的信用评估和精准画像;在贷中,基于客户还款记录、收入变化、资产波动等数据,AI模型自动生成授信额度调升/降级建议,提高信贷资金的运转效率;在贷后,可以通过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技术,监测客户的资金用途、财务风险和还款能力,降低坏账率和逾期风险。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入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顺应当前建设消费型社会的转型机遇期,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业务,特别是在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消费业态上创新金融产品供给,丰富个人消费贷、经营贷的产品体系,在助力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方面下大功夫。加大财富管理业务投入力度,牢牢抓住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方案。持续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不断推动金融服务的下沉,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活期跌破1%关口进入0字头时代,储户传统的储蓄方式和理财观念将受到冲击。
强化负债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一是有效控制负债成本。控负债成本不是打存款价格战,那只会卷入无休止的内卷竞争,应该加大拓展低成本、分散化、稳定性高的结算性存款来源,通过“开源”来“节流”。二是控制好运营成本。要利用数字科技推动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降低人工成本,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三是控制好风险成本。降低风险成本就是要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态势和金融政策走势,寻找确定性高的资产投资机会。金融服务要建立在对行业风险的深度了解基础上,不能搞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